体位指导对产程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产程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200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5例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0岁,均为枕先露,自然临产,作为观察组, 临产后在潜伏期自由活动,取坐位、站位、散步等,进入活跃期后,通过腹部四步触诊、B超及胎儿囟门方向确定胎背方向,采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即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大腿上提与产妇脊柱成直角,宫口开全后取膀胱截石位,靠背摇高30°,双腿屈曲,双足外展直至胎儿娩出;同时随机选择2005年~2006年未开展体位指导住院分娩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产程中不作体位指导,一般以平卧位为主。观察两组产程进展情况、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讨论:实施体位指导能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避免新生儿窒息,提高顺产率。 [关键词] 体位 产程 并发症 近年来,由于孕妇活动量减少、生活水平提高、胎儿过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阴道分娩率降低。如何提高阴道分娩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和体现人文关怀是产科医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妇产科对住院分娩临产产妇实施产时体位指导观察产时体位产程的关系发现,实施体位指导在缩短产程,提高自产率,降低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2006年我科进行体位指导住院分娩产妇随机抽取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抽取2005~2006年未开展体位指导住院分娩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0岁,均为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和合并症。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帮助产妇了解特殊体位缩短产程原理,随时告诉产妇产程进展情况,使其减轻恐惧心理,取得配合。产时鼓励产妇饮水和饮食,产程中鼓励产妇2~4h排尿1次。 1.2.2 特殊体位护理:临产后在潜伏期,取坐位、站位、蹲位,使子宫前倾、胎儿纵轴与产轴一致,或自然散步,由于胎儿重力作用,加速胎先露下降。进入活跃期后,通过腹部四步触诊、B超及肛查囟门方向确定胎背方向,采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上腿屈曲紧贴侧腹壁用手抱膝,下腿自然弯曲;若为枕先露,可在孕妇宫口开大3 cm以上,尤其4~5 cm时,孕妇取低坐位或蹲位待产,采取积极的体位指导。进入第二产程孕妇取头背部抬高30°的膀胱截石并髋关节屈曲外展位,宫缩时指导产妇双手抱膝,双腿髋、 膝关节屈曲,大腿贴近腹部,成双腿充分外展式,充分利用骨盆空间,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宫缩间歇期可放下腿休息,直到分娩结束。 观察产妇按上述方法实施产时护理,特殊体位由专人指导。而对照组产妇自然临产,随意卧床休息,不作体位指导,直到宫口开全,宫口开全后,宫缩时采用膀胱截石位,双手握住产床把手,使用腹压,直到胎儿娩出。两组产妇均经过充分试产且详细完整记载分娩方式、产程进展及胎儿、新生儿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产程分析差异性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产妇均在先兆临产后24h内分娩,产后出血量均400ml。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程平均时间比较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平均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见下表 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比较 (`x ±s) 组别 总例数 产程

第一产程时间(h) 第二产程时间(h) 试验组 55 9.48±2.61 0.78±0.48。

对照组 55 15.12±3.27 1.85±0.46。

上表采用t检验,查表t0.01(108)=2.626,得第一产程t=9.996>t0.01(108)=2.626,第二产程t=11.889>t0.01(108)=2.626。结果显示: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两组产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