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阳气下陷

【摘要】   简单介绍了阳气下陷的病因、病机、所致疾病、证候、治法、用药等内容,解释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用药用方现象,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 阳气下陷甘草干姜汤; 桃花汤。

为什么鸦胆子既能治热毒血痢又能治冷积久痢?为什么味辛大热之砒石能治牙疳、痔疮、疟疾等热性疾病?为什么“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为什么“附子不得干姜不热”?为什么桃花汤能治下利、便脓血之症?为什么甘草干姜能治肺痿?为什么食积证百药无效的情况下而用所伤之物烧灰服后却能屡试不爽?为什么“血得黑而止”?这类问题,有多种解释。笔者认为,此皆阳气下陷之故。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失其所有二,一则上越,一则下陷。上越可表现为肝阳眩晕、喑痱、戴阳等症。下陷可分为二,一则阳陷而阴失所守, 一则阳陷迫阴而化为热毒。阴失所守则可表现为遗尿、失血、泄泻等,阳陷迫阴则可表现为便脓血、吐脓血、斑疹、吐衄、痈肿等。

阳陷而阴失所守临床中比较少见,常法往往难以奏效,唯有升阳举陷一法却能屡建奇功。举例如下:

例1[1]:男,21岁,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三日始归家, 当晚18时开始衄血,历时5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溢盆外。面白如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急处甘草干姜汤(甘草、炮干姜各9 g),令急煎服。2 h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迟,能出语,衄亦遂止,第2天早上,更与阿胶12 g,水煎服,后追访未复发。两味平常之药能救如此危急之症,关键在于干姜能升脾补阳,配以甘草,使脾有统摄之权而血不妄溢。

例2[2]: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症甚久,日则兼有溢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以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它如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时咳涎唾,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因思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肺虚不能制越,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遂疏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 g,干姜9 g。一日三帖。三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诸症尽除。炮干姜升补肺阳,配以甘草,使肺阳有主,气化有权,水皆化津,遗尿自止。仲景用甘草干姜汤以治肺痿,皆取此意。四逆汤证中脾阳虚陷,干姜升补脾阳,附子方能奏其温经逐寒之功。故曰“附子不得干姜不热”。

以上两例肺脾阳气因虚而陷,干姜补而能升,守而不走,使脾肺之阳复归其位,行其所主,诸病自愈。若肾阳虚陷,泻利不禁,理中汤不效者,此利在下焦,仲景主以赤石脂禹余粮丸,赤石脂、禹余粮温而能涩,能升补肾中阳气赤石脂尤为要药,仲景又立桃花汤以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之症,此症脾肾阳气均陷,肠中一团阴寒,血不能固,故下利便脓血干姜升补脾阳,赤石脂升补肾阳,粳米和胃气,故能治此重症。冉雪峰父子用此方加减,治疗重症痢疾及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以下利脓血为主者,每获良效。

例3[2]:27岁,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年,大便下脓血,日七到十次,里急后重,腹痛不爽,西医屡治不效,患者面色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沉滑。拟方:赤石脂30 g(其中2/3入煎,1/3分两次冲服),干姜6 g,苡米30 g,冬瓜子9 g,2次/d,5剂后脓血便锐减,大便2~3次/d,里急后重亦轻,再服5剂痊愈。冉氏分析说便脓血乃大肠发炎 溃烂所致,赤石脂能排脓血,生肌敛疮,故能愈此,此说于理可通,但不知排脓血、生肌敛疮乃赤石脂升补肾阳之功。《重订严氏济生方》中单用赤石脂治引饮过度,遂成痰饮,呕水无时,服诸驱痰药不效者,用赤石脂二两(锻),每服二钱,姜汤或酒调下,不拘时服。此证由于暴饮过度,伤及肾阳,不能温化,遂为痰饮,故呕水无时,而以单味锻赤石脂治之者,乃取其升补肾阳之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