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截法【再谈“担截”法】

读曹大明、路玫两位老师 撰写的“‘担截’法新解”(见《中国针灸》2002年第4期272页)一文很有感触,由于笔者曾发表过拙文“破译担截法”(见《中国针灸》1995年第4期44页),因此对“担截”法的“新解”要再谈些管见。

笔者完全赞同曹、路两位老师否定“历代对‘担截’法的不同解释”,但对“担截”法的“新解”则难以苟同,故不揣谫陋,再谈些对“担截”法的认识1 何谓“脐下”   “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这两句歌赋写得对仗工整、严谨,一看便知两穴的主治范围是胸腔与腹腔,这与八脉交会穴理论中该两穴的主治范围是一致的。

然而“新解”却将“脐下”解为“地”部。

这一解释首先不符合赋文对仗的体裁。

其次“地”部在何处?《标幽赋》:“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王国瑞注解为:“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

”可见“地”部应指足。

公孙也在足,确是“近部取穴”。

但这一来却是将脐以下的身体一半部位的空间都压缩掉了。

新解”说:“人以脐居中,脐以上为‘天’,脐以下为‘地’。

”这样划分实际上所谓“人”部只是一个1/2的划分标志,其余就是各占一半的“天”“地”部。

“担截”法确实重视三才说,所谓“三才常用记胸心,天地人部次第入”,但像“新解”这样的划分,“天”、“地”部这么大,“人”部这样小,如何的“次第入”呢?再者《拦江赋》用八脉交会穴为例,从王雪苔老师的大作《金代佚名氏<针经>考》见(《中国针灸》杂志2002年第5期)可知,八脉交会穴世传出自窦汉卿,实与全真道教的针灸学术渊源非常密切,所以《拦江赋》会用这八穴来诠释“担截”法。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既治正经病,又治奇经病,治疗范围较其它穴位广泛,尤需指出的是,八脉交会穴的应用都是“远部取穴”的,而且都是如笔者在“破译”中所说,是“一方二穴的主客相应配穴法”,而公孙穴的应用也不能仅拘泥于脾经。

因此“脐下公孙用法拦”不可能“属近部取穴的范畴”,所谓“远部取穴近部取穴”的解释,显然是不符合“担截”法原意的。

2 何谓“担截”   千百年来欲解释“担截”法的人,都被这“担”字所困惑,弄不懂这“担”字,就不能正确解释出“担截”法。

“担”字易使人理解为“挑担”,那么“挑担”与“截”之间有什么关系?若不能将两个词义合理联系,那么由此而作出的各种解释都是牵强附会,违背“担截”法原意的。

“担截”法出自道教,道教武功用的兵器是剑和拂尘,拂尘即掸子。

“掸”字古代也有写作“担”的,《现代汉语辞典》“掸”字后面括号中的第三异体字就是“担”。

很可能两篇歌赋的作者,当时为了使“天机”不外“泄”,故意用了通假字“担”来迷惑外人。

果然如此一来,千百年来多少人被这个“担”字误导为“挑担”,作出各种误解,真是应了赋文中“不得师传枉用心”的结果。

所以“担截”法其实应是“掸截”法。

是用道教武功克敌致胜的方法,比喻针灸祛邪除病。

用剑即“截”法,用“掸子”则是用其马尾缠绕、化解对方的武功,以柔克刚,战而胜之,故而用“掸”法的功力胜于用剑的。

因此在“担截”法中,“担”法是为治疗脏腑病而设;“截”法则是用以在病邪行进的半途中予以拦截,在本经就祛除掉或不能再循经发展。

上海 200070 闸北区虬江老年护理院 冯禾昌长宁区武夷地段医院 叶明柱 (收稿日期:2002—07—02,马兰萍发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