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结实率低的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关键词 水稻结实率低;预防对策   论文摘要 分析近年来宁国市水稻结实率低发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选用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指导当地水稻生产。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全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多公顷(其中中稻占96%以上)。

笔者通过多年的技术推广和广泛的田间调查,总结了水稻结实率低的主要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造成低结实率的原因      1.1不良气候的影响   水稻对温度反应较为敏感,当水稻进入生殖生长时期,特别在孕穗至抽穗花期,即抽穗前后各10d对温度最为敏感,日平均30℃以上会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伤害花粉发芽力和授粉能力,同时高温造成根系早衰,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功能下降,逼熟灌浆不足,呼吸作用强烈,有机物积累减少,结实率降低

开花遇大雨或绵绵阴雨会冲刷掉柱头分泌物,花粉吸水破裂,空壳增加。

穗分化期对水分敏感,干旱会引起枝梗、颖花败育。

风速过大,造成花器官伤害,降低结实率

1.2播期不当   我市大部分品种播期在5月5日左右,抽穗期在7月底至8月初,正赶上高温天气,水稻结实率低。

近年来对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抽穗花期在7月底8月初水稻结实率在50%~70%之间;抽穗花期错开高温时期的水稻结实率在90%左右。

1.3密度过大   密度过大时不能满足幼穗的分化、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进而导致结实率低。

据调查分析,有效穗增加,结实率也随之降低

有效穗160万穗/hm2的结实率92%;有效穗220万穗/hm2的结实率88%;有效穗260万穗/hm2的结实率84%;有效穗290万穗/hm2的结实率77%。

同时,密度过大,个体之间对土壤中肥料养分的竞争激烈,病虫害发生偏重,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

1.4肥水管理不当   氮磷钾配合不当,重氮轻磷钾,致使磷钾相对缺乏,导致糖分代谢和运输遭到破坏,营养器官糖分增加,转送到穗部的糖分相应减少,使穗分化、灌浆迟缓,甚至遭到破坏,造成结实率降低施肥量过少,造成早衰,光合作用低,营养不良,导致结实率低。

水稻生长一生离不开水,进入生殖生长期即孕穗期、抽穗花期灌浆期,需水量剧增。

若此阶段缺水,花器发育不良,遇到高温干旱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水稻结实率降低

1.5病虫害   孕穗期病虫害,造成幼穗不能正常分化,抽不出穗或抽出白穗,产生大量空壳;抽穗花期病虫害,空秕粒大量增加;后期病虫害,影响灌浆结实,形成大量秕粒。

2预防低结实率的几项措施      2.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选分蘖力强,能获得足够的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优良品种;选茎态适中,分蘖不过于紧集或松散,叶片较窄上挺,后期不贪青或早衰的品种;选花期能忍耐高温,具有较强抗逆性和丰产性的品种。

2.2适时播种   杂交水稻结实率高低与抽穗花期的气候密切相关,故应避免30℃以上高温和干旱发生,否则小花败育,空秕粒高。

我市7月中旬到8月上旬常有高温伏旱或暴雨发生,因此杂交中稻抽穗花期应安排在7月中旬前或8月中旬后,重点是避开高温干旱,因而要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等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2.3合理密植   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宜稀不宜密,中稻插秧田每穴1~2本,基本苗24万穴/hm2左右,配置方式实行宽行窄株;抛秧田根据品种抛足基本苗21万株/hm2左右;直播稻播种30kg/hm2左右。

2.4肥水管理   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50%,氮:磷∶钾(N∶P2O5∶K2O)一般为1∶0.5∶1。

控制施氮量和施肥总量。

大田的施肥总量为:纯氮120~180kg/hm2、磷(P2O5)60~75kg/hm2、钾(K2O)120~180kg/hm2、硫酸锌15~30kg/hm2。

施肥方法上,氮肥以基、面肥为主(占50%~70%),适施分蘖肥(占20%~30%)和穗肥(占10%~2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基蘖肥各占50%。

抽穗花期高温,应根外喷施磷、钾肥,根外喷3%的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

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浅水勤灌、活熟到老。

水稻在孕穗至抽穗花期遇到高温,应及时采取日灌(深水)夜排降温。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喷灌的方法降低温度,减轻热害,提高结实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