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白灵菇栽培试验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的白灵菇栽培配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白灵菇栽培试验

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的2种栽培配方,同时要注意掌握栽培时间,控制出菇时的温度和CO2浓度,并要加强菇室的通风和消毒,以减少畸形菇的出现。

关键词白灵菇;高温;栽培试验      白灵菇又名阿魏蘑、阿魏侧耳、阿魏菇。

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

白灵菇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4.7%,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其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消积化瘀、清热解毒、治疗胃病、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1],颇受消费者青睐[2]。

为丰富闽西人们餐桌上的珍稀食用菌种类,不断提高龙岩市珍稀食用菌生产水平,笔者深入当地市场调查,开展了白灵菇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的引种栽培配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3—5]。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高温白灵菇

1.2试验配方   配方1:棉籽壳92%,玉米粉3%、麦麸5%、含水量65%;配方2:棉籽壳80.6%,玉米粉4%、麦麸12.2%、复合肥0.8%、生石灰2.4%、含水量65%;配方3:棉籽壳84.7%、麦皮8.5%、玉米粉3.5%、复合肥0.8%、石灰粉2.5%、含水量65%;配方4:木屑80.7%、麦皮12.1%、玉米粉4.0%、复合肥0.8%、石灰粉2.4%、含水量65%;配方5:木屑76.9%、麦皮15.4%、玉米粉3.8%、复合肥0.8%、石灰粉3.1%、含水量65%。

每个处理40袋,3次重复,共600袋。

1.3栽培技术   试验于2009年4—11月在龙岩市农业学校食用菌实验室和星火研究所进行。

1.3.1拌料装袋。

配方拌好料后,pH值控制在6~7之间。

用17 cm×35 cm筒袋,每袋装干料0.35 kg,装袋完成后,当天灭菌[6]。

1.3.2灭菌

装袋后立即进行高压灭菌(0.15 Mpa,4 h),冷却后移入接种室。

1.3.3接种

接种室使用前1 d,用高锰酸钾和甲醛10 mL/m3蒸薰,把待接种物品移入接种室,用紫外灯灭菌30 min,然后按照超净工作台的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1.3.4发菌。

白灵菇采用袋栽法较适宜,黑暗条件下,在温度25~28 ℃、空气湿度70%以下的培养室中进行发菌培养。

这期间要经常检查菌袋是否有污染,栽培种一经发现污染要立即移除,如果是培养袋被污染,可以采取注射相关药液进行处理。

经常通风换气,经30~45 d培养菌丝即可长满袋,菌袋培育期间要防止强光照射[7]。

1.3.5出菇管理。

培养菌丝长满袋后,当料面或侧面出现原基时,说明白灵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此时的栽培袋可移到出菇场所内长菇。

白灵菇可以进行室内架层立放式栽培,也可卧放在层架上栽培,均应做好以下几点[8]:   一是搔菌。

白灵菇菌丝满袋后,进行骚菌。

骚菌可以使白灵菇长势更整齐。

二是养菌。

开始时将温度控制在25~28 ℃,待菌丝长满料面后,温度下调到18~23 ℃,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培养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排出CO2,减少菇房内的CO2浓度。

三是催蕾。

白灵菇是中温发菌、低温蹲菌、变温催蕾的菌类。

变温催蕾的做法为:白天关闭温室门窗,接收一定的散射光,使室内温度达到20 ℃以上,晚上打开门窗通风让冷空气进入,这样连续进行10~15 d的温差刺激,并加大通风量迫使菌丝倒伏,原基即可出现。

四是温湿度和光照管理。

原基出现后室温控制在20~23 ℃最为理想,室温低于10 ℃菇蕾生长缓慢。

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95%,并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度控制在200~500 lx,适当增加通风量,菇房CO2浓度超过0.5%时会出现畸形菇。

当形成的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要进行疏蕾,为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具体方法:每袋保留1~3个菇蕾,随着菇体的长大要把袋口挽起来,为菇体提供更为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新鲜空气。

当菌盖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应及时采收。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