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伤自尊 [勿让捐助伤了人心]

我在一本杂志的封二看到一张照片,是支教教师与民工小学的孩子的合影。

四位教师站在最后面,前面站了三排小学生,最前面的一排学生手中捧着受捐助衣服

从表情上看,四位老师满面笑容,而学生脸上则毫无喜悦,甚至个别学生表现出的是不情愿。

孩子们有了新衣服为什么还不高兴呢?   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故事,说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拒绝别人的捐助,问原因,她说:“因为不喜欢他们捐助孤儿的名义炒作,不喜欢我们必须在台上以谦卑的姿态接受施舍。

我不需要施舍!”   我猜想,民工小学的孩子是需要这些衣服的,是喜欢这些衣服的,但他们也有自尊(甚至更强),也要过有尊严的生活,他们不想展示自己的贫穷,不想自己的贫穷成为别人慈悲、慷慨的反衬,因为贫穷他们的伤疤。

这样看来,让他们和捐给他们衣服的老师公开亮相,并且还是留影,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尴尬的事情!   由此,我又想到很多年前,人们指责一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报。

其实,我们的捐助者和旁观者何曾设身处地地为接受捐助的大学生考虑过?我不排除有少数大学生品质有问题,但大部分贫穷的大学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他们在内心是知道感激的,也想回报,但是,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窘境,不想让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

在接受捐助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何尝不痛苦?   在一些慈善晚会上,捐助者经常会流着泪说:“看到这些孩子过着可怜的生活,我很难过,一定要尽微薄之力,给他们更多关怀……”煽情的主持人则会一脸慈悲地问孤儿:你有没有想爸爸妈妈,或者没有亲人的你,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会哭湿枕头?孤儿们原本脆弱的心灵被活生生地撕开一个口子。

捐助本是善事,为什么不得圆满呢?   对给孩子衣服教师,我想问:你们在日常的教育中是否懂得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

他们做到这点了吗?他们关爱学生,这是在施恩吗?恐怕不能这么说。

就像医生治病救人,就像军人保家卫国一样,教师关爱学生,不管付出多少,这都是他的天职,是天经地义的,因为爱是教育的固有之义。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吗?   对社会上的捐助者,我想问:你们捐助是出于真心吗?如果本是出自真心,只是不了解受助者的心理,还是情有可原的,怕的是把捐助作为了沽名钓誉的手段,一味作秀,那就是可恨的,不道德的。

你们是不是把捐助当作了交易,非要求得到回报呢?如果是那样,还是别捐助了,去经商吧。

西塞罗曾说:“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深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   既是善事就应圆满些。

勿让捐助伤了人心。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中学,安徽潜山,246300】      责任编辑/刘 烨。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