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 走近“后进生”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符合学校规范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就成了一个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遗憾地发现,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学期,我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小瑾作了一系列跟踪调查,也尝试着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发现教师与“后进生”能否有效沟通,在教育、转化这些学生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教师能与这些学生有效沟通,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喜人效果。

反之,如果“后进生”与教师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那么对“后进生”的教育就会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结局。

一、分析:教师与“后进生”沟通障碍的常见类型      1.揭短刺激   早上,课代表告诉我小瑾双休日的小作文没有交,小瑾所说的理由含糊不清,我估计她又没有完成

小瑾叫到跟前,她还是很含糊地说不清原因,一会儿说找不到,一会儿又说妈妈没有给她。

我不想再深究其中的原因,我想起了小瑾在上周期中考试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于是在对小瑾教育时,我多次提及了小瑾期中考试的分数。

在谈话过程中,我看到小瑾刚想和我说些什么,每次都是因为我提到期中考试分数而使她把话咽了下去,并且无奈地低下了头。

当时,我很为这一妙招而得意――这孩子,不好好“刺激”她,她是不会改悔的。

语文课听写词语,小瑾错了一大半。

想想以前小瑾似乎没有这样错过,所以,下午我抽时间把小瑾叫到跟前,打算一方面帮她重新默写词语,一方面找找其中的原因。

小瑾在我身边默写词语,我稍微提示了几次,她竟然全部默写正确了。

我开始和她聊刚才为什么会错那么多,还想通过交谈听听她对自己学习语文的一些想法,需要老师怎样的帮助。

但是,我与小瑾的对话很不顺利。

尤其是提到期中考试这件事情的时候,小瑾竟一言不发了。

反思:之所以称像小瑾这样的学生为“后进生”,就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为“后进”。

教师在与这些学生交谈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点到他们的“后进”之处;有时教师还觉得,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重复地点一点他们的“后进”之处能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

但是,以上案例告诉我,这次我没法走近小瑾,其主要原因是早上在调查小瑾作文为什么没有上交时,我过多地提到了小瑾的语文期中考试的成绩。

当时想想这一招很灵,其实这正是阻碍我与小瑾有效沟通的“败笔”,使我今天怎么也无法走近小瑾

我平时与班级中那些“后进生”接触,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是习惯性地运用“揭短”这一招“刺激”他们。

而正因为这样的“刺激”,使我与这些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看来,“揭短”这一招对于“后进生”是需要谨慎运用的。

2.强加于人   昨天,课代表对我说,小瑾的回家作业没有交,据她自己说是忘记在家,没有带来。

双休日作业没交,而且原因是忘记在家,以前也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后来通过调查知道,其实她是没有完成作业

我没有多作思考,马上下了这样的结论:一定没有完成!将小瑾叫到跟前,问她为什么没交作业,她把“忘记在家里”的原因重复了一遍。

我不屑一顾地问道;“大概是没有完成吧?”“我完成了!”小瑾为自己辩解着。

完成了就交给我啊。

”我有些冷漠。

小瑾低下头不吭声了。

我命令道:“这样吧,把双休日作业认真补起来,放学以前交给我。

小瑾没有再跟我争辩什么,只轻轻地“哦”了一声。

放学的时候,小瑾把满满几页作业拿来给我批。

我一边批一边跟她说:“你说你完成双休日作业,那你明天把双休日做的作业交给我,知道了吗?”小瑾默默地点点头。

第二天批小瑾的家庭作业的时候,我竟然真的批到了小瑾满满几页双休日作业

而回忆处理这件事以后小瑾的表现,平时课堂上相当活跃的她,一下子沉闷了许多;在走廊上看见我的时候,她也总是悄悄地躲着我。

反思:相对来说,“后进生”所犯的错误比一般学生要多一些,也更加频繁一些。

在“后进生”重复出现以前所犯错误时,即使这次他们没有犯错误,但教师往往会习惯性地认定他们肯定犯了与上次一样的错误,从而把这样的错误强加在他们身上。

这种“强加于人”的谈话,一般就不会给“后进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殊不知,这样的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后进生”产生了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削弱了他们对教师的尊重。

3.不愿聆听   小瑾写心里话的那篇作文实在写得不行,我指导她重新写。

我忽然想起来了小瑾前几次双休日过后不交小作文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循循善诱:“本学期不是你有几次小作文没有交吗?”小瑾点点头。

我继续说:“好像有一次你曾经骗过老师,就是你说忘记在家里的那次。

”“没有,真的没有。

小瑾争辩着。

小瑾想继续为自己辩解时,我打断了她的话继续引导:“你那次不是承认骗了老师吗?”小瑾见我不愿聆听她讲述真实原因,只好无奈地默认了。

我高兴了:“这就好。

你就写那次的经历,作文题目可以是《老师,我错了》。

”然后我和她一起拟定了作文的思路:“老师在周五特地辅导她小作文,讲得相当辛苦;自己双休日在家因为贪玩没有完成作文;周一说谎骗组长,骗老师,竟然混过去了;现在想想是不应该的,利用作文的机会和老师说句心里话:老师,我错了。

”指导完了,我让小瑾利用中午的时间把草稿完成,放学时把作文草稿拿给我看。

放学了,小瑾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她重写的作文草稿比第一次写得更短了,读上去也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反思:教师不愿聆听“后进生”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教师在“后进生”面前,一般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教师在“后进生”面前更容易“高高在上”,从而出现一厢情愿地说服学生的现象。

本来,教师学生交谈是想解决问题的。

但是,不愿聆听学生真实想法的交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学生会因为“老师的话总是正确的”而对老师“敬而远之”,那样,老师教育对于“后进生”来说就只能成为无效的甚至“负效”的“耳边风”。

二、策略:教师与“后进生”有效沟通的几个招数      1.无痕地告诉优点和不足   正批完单元测试卷,小瑾来交订正的作业

看到小瑾,我忽然想到她这次测验及格了。

于是,我很开心地对小瑾说:“这次测验你及格了。

小瑾当然比我更加高兴。

我翻出小瑾卷子,尽量找她的“闪光点”,跟她分析她这次及格的原因。

小瑾回教室时,我正好到教室找另一个学生

小瑾走在一起,要是往日,她一般会故意走得慢点或者快些,想办法不和我走在一起。

但这次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始终和我走在一起,大概是刚才的表扬起作用了吧。

于是,我开始和她继续“套近乎”。

小瑾昨天说回家作业忘记在她舅舅家了,当时我有点不相信,今天的回家作业本上,我真的看到了她昨天和今天两次的回家作业

于是我表扬她是个诚实的学生

小瑾听到我表扬她,笑脸是那样的甜美。

我忽然又想到了小瑾在上课时发言总是很积极的,于是又开始表扬起她上课踊跃参与的优点。

小瑾此刻心情不错,我转了个话题:“小瑾啊,老师有个疑惑,你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而且一般都是正确的,为什么在做作业或者做试卷的时候,阅读题目就做不对了呢?”小瑾认真思考起来,然后回答我:“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对小瑾说:“要是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很快提高的。

小瑾点点头。

我继续跟小瑾说:“不过,你上课积极发言的优点一定要保持。

小瑾自信地望着我说:“我会的!”果然,语文课上,小瑾上课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往日更高了。

反思:对于“后进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是教师与他们有效沟通的好方法。

有时,教师在课余时间与这些学生多“套近乎”,这本身就是对后进生的肯定。

有个教育专家说得好,教师在意学生,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

而在“套近乎”的过程中,因为师生感情的融洽,适当告知他们一些不足,为他们指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2.将忍耐和等待坚持到底   上个星期的星期一,课代表交作业的时候告诉我,小瑾的语文练习卷没有交,当我询问小瑾原因的时候,她告诉我忘记在家里了。

我问她什么时候交给我,她说星期二。

当星期二问她的时候,她说昨天住在舅舅家没有回去,因此卷子没有带来,小瑾补充说,星期二傍晚妈妈接她回家,星期三一定把卷子交给我。

星期三来到教室,小瑾用很胆怯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她又没有把卷子带来。

果然,我来到她身边问她卷子的时候,小瑾告诉我,放在自己写字台上的卷子不见了。

我当时就很生气,但我想到对小瑾这样的学生要有忍耐心,于是我问了一句:“请你很诚实地告诉我,那卷子你做了没有?”小瑾很认真地回答我:“我做了。

”可一直到星期五,小瑾都没有把卷子交给我。

星期五放学的时候,我耐着性子问道:“你的那张卷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交给我呢?”小瑾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老师,下个星期一我一定交给你!”果然,下周一的早上,小瑾卷子交来了,其他作业也破天荒地第一次交齐了。

后来一周,小瑾作业基本上能做到天天完成,而且与我的距离近了许多。

反思:我不知道小瑾卷子是补出来的还是真的在上星期就完成了。

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小瑾在我的耐心等待中进步了,她至少在星期一做到了信守承诺,终于把卷子给我了。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一周的耐心和等待使小瑾老师更亲近了,作业拖拉的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由此我想到,教师的耐心和等待是对“后进生”的尊重和信任,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产生上进的内驱力;同时,他们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也会日益接近。

3.知识和情感要双管齐下   到放学的时候,应该在早读课就完成默写作业小瑾还没有完成

布置完回家作业,我走到小瑾面前刚想和她谈默写作业的事,看到她捂着腹部,好像很难受的样子。

于是我关切地问道:“小瑾,你怎么啦?”小瑾皱着眉告诉我:“我肚子痛。

”“哦,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不是痛得很厉害呀?要不要去医务室看看。

”我以更亲切的语气询问。

小瑾告诉我是从上节课开始的,有时不太痛,有时又痛得厉害。

看着小瑾难受的样子,我打消了让小瑾完成默写作业后再回家的想法。

但又想到,当天的作业应该当天完成的,况且接下来是双休日,我征求一下她的意见还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我问道:“那你早读课上的默写作业怎么办呢?”小瑾没有回答我。

再望望小瑾,她好像很矛盾的样子。

我想到了华国栋教授差异教学理论中的“挑战性目标”,我想尝试着让小瑾挑战一下自己。

于是我试探着说道:“如果肚子实在痛得厉害,那就先回家吧,默写作业到下星期一再完成

你看怎么样?”“老师,我想做完了再回家。

小瑾回答道。

看着小瑾此刻很懂事的样子,我的心倒软下来了:“小瑾,你能坚持吗?”或许老师的关心也感动了小瑾小瑾用很坚决的语气说:“老师,我能坚持的!”师生间彼此的真情使我们俩都有些感动。

我跟小瑾说:“教室里做值日灰尘太多,你跟老师到办公室完成,好吗?”小瑾朝我点点头。

小瑾默写好的作业交给我批改的时候,我看到了她全对的作业

我一边批改,一边高兴地表扬道:“你看,小瑾也能把默写作业全做对的。

”顿了一下,我又想起她身体不舒服的事,关切地问她:“肚子痛是不是好些了?”小瑾开心地跟我说好多了。

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胜利者小瑾的微笑。

反思:华国栋教授关于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理论中有一条“知情并重”的原则。

他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的水平比一般学生要差一些,由于学习后进等原因,在情感方面的水平也不如一般学生

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实施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今天我对小瑾健康状况的关心,让她挑战自我,这就是与小瑾情感上的有效交流。

情感的交流直接拉近了我与小瑾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后进生”心理上的近距离又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学习的提高和其他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文风)。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