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恢复建制始末 黑龙江建设兵团知青

这是一支世界上最大的兵团,这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对于许多人而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

的确,她的存在,全国独一无二,世界也绝无仅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兵团,忠实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产、工作、战斗三大战略任务;几代军垦战士经历了创业、发展、解体、恢复等曲曲折折的历史,回望改革开放30年,兵团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央新疆稳定和发展方面指出:兵团稳则新疆稳,新疆稳则全国稳!   赵予征已年过古稀,但即使拿掉老花镜,他依然能迅速而准确地在影集中找到他和王震将军的合影。

那是17年前,在乌鲁木齐机场,王震将军微笑着与他握手道别的情形。

对于赵予征来说,这张照片浓缩了兵团恢复建制之后,他作为第一代领导人跌荡人生的“检阅”时刻。

“你写的书(1990年版《新疆屯垦》)很好啊!一定要把屯垦戍边的事业继承下去,代代相传……”,1991年8月,王震将军的嘱咐似乎一直在赵予征耳边回荡。

今年86岁的赵予征是山西沁县人,现居兵团大院。

1938年参加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太行、太岳和西北战区,曾两次负伤。

1949年跟随王震将军进疆,历任团政委、师政委、昌吉州州委书记、伊犁州州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等要职。

“这就是王震将军,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赵老指着照片中一位头戴新疆花帽,身穿维吾尔族民族长衫的清瘦老者对记者说。

提到兵团的发展史,必将提到王震,从50年代至今,王震绝对是一个英雄般的名字。

王震将军是兵团这支特殊队伍的创始人,在兵团的组建到恢复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赵予征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兵团,也是“文革”中所有被撤销的兵团中,惟一被恢复也是如今惟一存在的兵团

中央新疆稳定和发展方面指出:兵团稳则新疆稳,新疆稳则全国稳!      成立兵团――10万官兵屯垦戍边       “打日寇,我的脚被炸伤了,打国民党,我的胳臂被子弹打穿了,解放新疆,我没有受伤……”   说起和平解放新疆的时候,赵老激动地卷起袖子,畸形愈合的左上臂依然可见褐色的伤痕。

1949年秋,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境外反华势力积极收买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

鉴于此,党中央对解放全国的战略计划进行了重要调整,决定提前解放新疆

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主动请缨,率部西征,从而拉开了解放中国最大省份──新疆的历史大幕。

同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迅速进驻新疆各战略要地,同时成立了中共新疆局和新疆军区,王震新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一手持枪,一手拿锄,这就是兵团人的写照”。

回望兵团成立之初,赵予征举起紧握的双手向记者比划说,那一年,27岁的赵予征在新疆军区担任宣教组组长、团政治处主任。

1952年2月,毛泽东批准人民解放军部分部队改编为生产部队,根据这一命令,解放军驻新疆10.5万部队集体就地转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为了使驻疆部队安心长期屯垦戍边,并把部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全疆87个县,几乎县县都有兵团

到1965年,兵团开荒66.7万公顷,总产值6.6亿元,占自治区三分之一,上交国税8亿元,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撤销兵团――“文革”袭垮军垦事业      然而,就在兵团各项事业开始蒸蒸日上之时,一场举国上下的“文革”之风开始向新疆袭来,大批兵团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动乱(1966年至1976年),兵团是重灾区!”在文革中,经历过拷打、活埋的赵予征告诉记者,那时候,从上到下都在忙着搞批斗,没人抓生产兵团各项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领导体制不顺,流通渠道不畅,农牧业经济出现大面积亏损。

在每况愈下的衰败中,1975年3月25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之后,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交由地方进行管理,极大地削弱了新疆经济建设的力量。

“一个好端端的兵团支离破碎了!到1977年,增加了44个团场的农垦总局,粮、棉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分别减少了1.2亿公斤,1244万公斤,三年财政亏损6.6亿元!”赵予征拿出一份当年的调研报告给记者看,那一年,被平反后的赵予征担任昌吉州州委书记、军分区第一政委。

在文革中也遭受迫害的王震对此气愤难平,指出:“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是错误的。

”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国家农垦总局派出工作组,对新疆农垦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

从1980年到1981年,新疆接连发生一系列重大动乱和暴乱事件:阿克苏 “四九事件”、叶城“一一三事件”、伽师反革命武装暴动、喀什“十三零事件”,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煽动欺骗大批群众上街游行,冲击党政机关,狂呼反动口号,大搞打砸抢,震惊了全国。

这直接威胁着中国西大门的国防安全和国家的统一。

因此,尽快恢复兵团,就成了发展新疆经济、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委派时任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分管新疆工作,再次“西征”。

王震分管新疆工作之后,迅速武装兵团垦区内师属各单位的民兵部队,平息暴乱,新疆的局势很快得到扭转,尽快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显得迫在眉睫。

那时,身为自治党委常委兼秘书长的赵予征也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恢复兵团的有关事宜。

恢复兵团――舍“军”剩“兵”      “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   1981年7月1日,在王震中央书面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后的一天,邓小平就做出了如上批示。

那一年8月,77岁高龄的邓小平亲自偕王震、王任重前来新疆视察,就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广泛地听取了各方意见,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经过慎重研究,于1981年9月22日向中央写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

报告从战略考虑,提出恢复兵团体制的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巩固国防,二是有利于加快新疆的经济文化建设,三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不过,恢复兵团与撤销前兵团的名称有明显的不同,撤销前的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而中央批准恢复的名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邓小平解释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

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

”   1983年6月份,赵予征任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作为兵团恢复建制后的第一代领导人,赵予征百感交集,“唇齿相依!兵团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赵老拿出一份珍藏了27年的红头文件给记者看,这就是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议》,文件上还注明了“机密”二字,不过早已解密了。

发展兵团――二次创业振兴农垦       兵团恢复建制之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那时候,兵团贯彻中央精神,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在农牧团场全面推行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发展职工庭院经济和开发性家庭农场为两翼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挣多挣少归自己,职工的腰包鼓了,那可是大好事呀!”提到“两翼”时,赵老兴奋地伸开双臂,做出一个“飞翔”的姿势。

事实上,生产建设兵团这种既屯垦戍边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新疆的实际,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

加强兵团工作是中央从治国安邦的长远角度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央为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新疆开发建设步伐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6年9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考察结束时专门对兵团工作予以了肯定。

并指出,成立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性决策和重要举措。

兵团经过52年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王乐泉在兵团第六次党代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兵团事业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兵团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和部署。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新疆兵团时发表重要讲话,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事关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和精辟阐述,对兵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目前,兵团总人口已有254万,是五十年前的十倍,下辖13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市内。

与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新疆54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上(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兵团屯戍守卫的边境线就达2019公里。

十几万农垦大军在纵深20~30公里边境线上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国营农场带,维护着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内外勾结,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形势下,兵团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支屯垦戍边的半军事化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安定的中流砥柱。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