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 毕业论文网   我国推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二十余年来,电子政务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仍存在问题,所期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能达成是电子政务目前最大的忧患。

本文试图以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及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今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建设提供浅薄意见。

【关键词】   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也给我们的政府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及全面的信息共享俨然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自1993年“三金工程”算起,已经历经了20余年的时间,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办公自动化、政府互联网化办公、电子政务得到实质运用。

截至2015年8月7日,我国政府网站总数84632个,其中地方上报82068个,国务院部门上报3241个。

可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步入到综合性的发展阶段,许多政府制定的电子政务规划也较为详尽。

但是从宏观上来说,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未能取到最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内在结构上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模式。

一、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一)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现状   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建设内容上看,包括纵向建设和横向建设两方面。

纵向建设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业务层次垂直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侧重同一种业务中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处理。

横向建设政府委办局之间的业务协调、信息资源共享。

相比于纵向电子政务建设,横向电子政务建设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

它牵涉到各委办局之间的业务协调,甚至触及部门利益。

纵向建设和横向建设管理体制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模式。

无论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地方层面上,电子政务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各地自身的组织情况和信息化发展状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目前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模式可分为:   1、独立模式:设置独立的专职机构,作为一个具有行政权力的政府组成部门,具有专职机构性质。

2、领导模式: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属各委办局领导为小组成员。

3、挂靠模式:由政府的某个委办局,如发改委、科技局等负责,拥有电子政务管理权,进行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与推进。

4、办公室模式:政府办公厅(室)是政府部门的枢纽,其优势是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同时它又贴近政府领导,能及时向领导传达上级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指示要求和工作安排,以及本地区、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情况。

5、交叉模式:由政府的某个委办局负责指导与协调,而由政府的另一个委办局进行具体的实施,此类模式比较普遍。

(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各级各地政府电子政务领域都实施了比较大的投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建设效果,极大地推进了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及协调办公能力。

但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建设目标要求,目前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各地电子政务发展很不平衡。

究其原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名称混乱,身份不定。

同为政务信息化管理机构,名称有“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电子政府中心”等等。

人员编制也各不相同,有的为行政编制,有的则为事业编制,而有的则为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制度。

不同的名称反映出各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混乱。

2、职能不全,权责失衡。

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电子政务管理往往对于技术层面的职能划定较清晰和完备,但在管理层面上的职能设定却很弱,无法与其技术职能相匹配。

导致在技术完备的情况下,由于缺少管理的权力和权威,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响应和支持,无法尽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3、主体模糊,多头领导。

在中央政府层面,没有明确电子政   务管理主体,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化推进司在电子政务管理方面的职责是“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而国务院办公厅增设的“电子政务办公室”,也主管电子政务的发展工作。

在地方政府层面,往往也没有明确谁来统筹实施电子政务管理职能

经常出现政府办公厅(室)、信息产业厅(局)、发改委、信息办各管一块的局面,造成了有些领域政出多门、重复建设

4、奖惩不设,缺乏主动。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缺乏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

既不能对不顾成本的借电子政务之名,树个人政绩之实的“政绩工程”进行监察,也不能对不按统一要求,忽视标准,垄断信息或在电子政务建设上无作为的部门进行督促和处罚。

这一方面挫伤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

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一)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到位   各地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挂靠单位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级领导在电子政务问题上认识的偏差。

有人认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和管理机构应设在信息产业部门或科技部门;有人认为电子政务建设是花大钱的项目,项目管理机构应设在发改委;有人认为电子政务是技术人员的事,而技术人员又不宜进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就设置了诸如各类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等以技术人员为主的事业单位;还有人认为既然电子政务建设协调难度大,应该把整个电子政务工作统一归到最有权威的各级党委或法制管理部门管理

(二)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准备不充分   电子政务不只是简单地将政府管理职能复制到网上,而是要运用网络工具,配合与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模式,通过优化整合公务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机制,构建一个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在对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把握尚不准确的情况下,人们普遍地存有使之发挥工作效益的急切心理。

这直接导致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发展中时常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政府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都有信息化需求,但信息化建设需要网络、设备、人才、技术等诸多条件,如何使像“信息办”或“电子政务办”这样一个行政级别并不高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短期内去满足这扑面而来的众多新需求,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

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政务信息化需求与管理建设的矛盾。

三、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各级领导对电子政务的认识程度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要被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要把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方面来重视。

领导成员的电子政务管理意识尤为重要,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努力促成各级领导重视电子政务,重视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方面的管理意识和理念,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和引导电子政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领导及电子政务相关人员都应在宏观战略上明确,电子政务建设应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出发点,以服务社会公众为根本目的要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必须立足于公众的政务服务需求,以横向区域性政府管理体系为主导,重组优化各行业管理部门职能,实现“一站式”加“一网式”的管理和服务。

(二)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设于政府办公厅(室)内,由政府办公厅一把手直接负责。

政府应将足够的权限授予该机构,使之具有管理权威和行使职能的权限。

该机构负责协调横向不同的政府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整体建设

对该机构定位,各地各级政府需要做好四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身份、统一级别,统一管理机构。

管理职能上,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规划职能

对于一个地方的电子政务,做好整体规划至关重要。

完善的规划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验收评价的依据,是有效调控资源的手段,是加强项目管理的保障。

2、协调职能

电子政务牵涉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整体上是相互联系的,必须进行部门间合作的组织与协调

需要协调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关系,协调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

3、设计职能

电子政务系统设计工作由于专业性比较强,一般采用委托有资质的设计部门或IT企业完成。

在此职能中,应基于总体规划框架提出系统设计目标、设计原则,统筹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既要保证重点工程,又要兼顾发展平衡。

4、建设职能

应承担全局性、基础性、公共性政务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这些基础工程包括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国家政务PKI/CA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国家政务综合资源库等   5、监督审计职能

电子政务实施项目建立监督体系和审计体系,实施对建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负责研究和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江,汪向东.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行政信息透明化关系评价[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8(3)   [2]尹钢,梁丽芝.行政组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立明.公共政策分析[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国俊.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赵国俊.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07)   [6]陈小筑.贯彻落实总体框架,深化电子政务应用[EB/OL].[2009—05—29].姜奇平,汪向东.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的策略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8]李卫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原理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8。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