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痰”、“瘀”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关系

【摘要】 机体在感染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产生炎性介质因子,在抗原抗体作用后产生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系统发生改变,或形成非免疫机制直接影响肾脏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区沉积或肾小球血管网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肾小球过滤系统或集合管处功能代谢障碍。同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又可作为循环性或原位性的病理产物,反作用与人体其他正常组织结构,成为致病因子。从而沉积在肾小球的不同部位,会引发肾单位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在治疗方法上,应审视脾肾之虚。本文强调以“痰、瘀”为本,兼治水肿、蛋白尿等,一味的固涩蛋白、利尿消肿,使用免疫抑制剂,不总是有突出疗效,反而延误病程,加重病情,又会造成疾病反复发作,进而加剧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

【关键词】 痰;瘀;慢性肾炎

目前,肾脏疾病因发病率高、病程长、药昂资耗而疗效不显著,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危害极大。医学领域均在探讨、摸索有效的治疗方案。由于人体在细菌、病毒及有害物质感染作用下,引起免疫系统动态平衡异常,产生一些病理性产物(免疫复合物)及炎性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导致肾脏生理功能性障碍和代谢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无(少)途径排出,引起一系列病变,并累及人体重要脏器,危及生命。诸多医家提出:“补肾益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排毒,固涩蛋白,凉血止血”等方法,惟独对“痰”、“瘀”论者甚少,或少言论之。故此,试重点从“痰”、“瘀”并治入手,则易于清除病理性复合物,改善肾脏功能而述之,以陈管见。

中医学所论“痰”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之“痰”指产生于呼吸系统,由其呼吸黏膜分泌经口、鼻咳吐而出的粘稠状物质;广义之“痰”指痰饮,泛指脏腑功能失调或在疾病过程中,代谢失常,而产生病理性产物。由于“痰”能阻滞气血,有碍脏腑气化功能,进而致病多端,可随其侵犯或停留的部位不同,导致各种病症出现,成为致病因子,从而形成了一些怪症、顽疾。前人有论:痰为百病之母[1],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2],凡有怪症,莫不由滋,丹溪十病九痰论,岂欺我哉![3],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4],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而生[5]、百病之源,皆生痰[6],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7],五脏之病,呈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8]。

1 现代生物理论与祖国医学对“痰”的研究见解。

1.1 “痰”与免疫人体免疫系统细胞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协调性被破坏时,都使免疫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内在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尤其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时,能产生免疫复合物—痰浊类物质,并附着在某些器官组织,引发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痛风性肾炎、过敏紫癜性肾炎等。细胞组成构象的变化,即细胞任何结构改变正常态,亦会发生痰浊;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酶的活性及细胞膜选择通透性,在痰浊的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另外,细胞内液、生物内膜系统及溶酶体功能改变,都可以影响痰浊的发生。

1.2 “痰”与血液流变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本身成分改变,影响其流动的速度、流向、方式、粘度等,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血小板的聚集性、黏附性以及释放时出现的病理性改变,必然会影响血流常态。另外,红细胞积压过多、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下升高,造成血流粘度升高,微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再之脂质代谢紊乱,沉积在血管壁而生成痰浊,与血栓互结。

1.3 “痰”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酶的激活剂或直接参与人体代谢。当微量元素缺乏时,酶的活性降低,部分功能障碍,即阴阳失去动态平衡,阳虚则无力行血,阴虚则熬津成痰。同时也造成有害物质不断积累,也可能会形成痰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