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问题和方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毕业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

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1]。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

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

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

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

因此,利差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

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

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

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

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

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

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

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

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

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

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

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

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

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

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