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说说我们班孩子餐点|托班教育笔记

教育笔记:说说我们孩子餐点

幼儿饮食中,我们往往认为成人给予的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科学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想到精心为孩子准备的最好的东西,可能也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

餐点中不难发现,国际班的孩子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有的不可以吃猪肉,有的不可以吃牛肉,有的不习惯西点,有的不习惯中餐。面对这一现实,为了满足孩子不同需求,更好得让孩子感受进餐乐趣我们把传统的幼儿进餐模式转换成“开放式的天天自助式餐点”。

一.天天自助,宽松愉快。

餐点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食物,自己决定选择量的多少。在天天的自助选择中,他们学习等待,学习谦让,学着想到别人。孩子是在反复操作体验中,来调整自我对食物的需求量,从而真正把“节约”加以内化为行为的过程。

有一个美国孩子刚来幼儿园时,对白花花的米饭,充满了新奇,大米饭,粘乎乎的,他忍不住把米饭在盘里装了又装,堆成了一座雪白的小山。当老师问他“你吃的下吗?”他瞪大眼睛说“我要吃的”。当时的情景下,不忍心打消这个美国孩子对“米饭”的热情。这是他对大米饭这个新事物的好奇,是他从内在迸发出的想吃米饭的那么一种愿望。如果当时就阻止他,可能会破坏他的进餐情绪。尽管第一天看上去造成了一点浪费,但是当他把饭倒入桶里的时候,他自己发现“选太多了吃不下”。以后几天,他就开始试着先选一点,等吃完以后再选。当她不喜欢这里的午餐时,她也会拿出自己的餐盒打开吃。

餐点孩子们常常会谈论自己吃了什么,也会有饭桌以外的话题。刚开始时,看到这种情况,我会提醒孩子“安静吃饭,不讲话”。这主要是考虑到孩子进餐中讲话会影响速度,饭菜会凉的,吃到胃里不舒服。karen老师感到孩子的午餐就好象成人的工作午餐,是孩子非常好的交谈时间。在中西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我们达成了共识,餐点中提醒孩子“轻轻说话,别忘吃饭”。孩子们伴随着音乐,在餐桌上自由交谈,他们感到了宽松和愉快。

二.选用餐具感受乐趣

不锈钢餐具,对孩子来说无毒又卫生,在西方的许多国家都比较提倡这类餐具孩子不同食物放在不同的餐盘格子里。有什么样的菜肴,一般就有什么样的餐具相配。食物的种类不同,特性不同,象葡萄、鹌鹑蛋是圆形的,面条、薯条是条状的,鱼排、鸡翅是块状的。青豆珍珠玉米碎状的。因此我们孩子提供了多种餐具,供孩子选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发现有的食物用夹子夹比较方便。有的食物太小了,用勺子摇比较方便。瞧,我们孩子,盛饭时,“双手各握一把平板勺,左右一起夹攻,”颇有点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的架势。

餐点中,我们也试着让孩子感受餐具带来的乐趣。在孩子已有经验中,吃蛋只要把鸡蛋一敲,拨掉壳,往嘴里一送,蛋就立即下肚了。而这次我们准备了小酒杯。“小酒杯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法国女孩欢呼起来,说她在家里就是这样“吃蛋”的。她热情地帮小朋友把鸡蛋放入酒杯,“咚咚咚”小手握住调羹,在鸡蛋的顶部敲几下,壳破了后,用小调羹,把碎壳去掉,就可以一勺一勺地挖着吃。再往上面撒些盐,哇,味道好极了。最后吃剩下一个光光的小蛋壳还可以洗洗把它留着画花纹。又可以吃,又可以玩,孩子感受着吃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交流体验。

每天在餐点之前,老师会和孩子一起认识各种菜肴的中英名称。孩子们喜欢意大利的通心面(macaroni),维也纳小香肠等。可是一遇到大虾就摇头。不是因为大虾不好吃,只因为孩子们不喜欢剥虾我们也了解到在国外的饮食中一般都是去骨头的。起初我们的服务很周到,帮孩子把虾一个一个剥好,虾就自然成了受欢迎的菜肴。随着孩子手指灵活性的增强,我们决定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剥虾孩子们难以抗拒虾的美味,只好努力剥虾。他们有的抓,有的握,有的把虾拿在手里转来转去拼命地挤呀敲呀,有的用牙齿咬。五花八门的动作都有。可能孩子在家中很少有剥虾的机会。随后,我和他们一起讨论了“如何剥虾”。当孩子举起虾,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是我剥的虾”,那一刻,孩子表现出的是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他们在“剥虾”的过程中竖立了信心,感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在剥虾中了解了虾的结构,品尝了虾所带给他们的一切“滋味”。

在一些特别喜庆的节日中,我们孩子一起准备具有节日特色的餐点。例如端午节大家和老师一起包粽子,(有的孩子拿着棕叶,你闻我嗅。有的孩子老师往粽叶里倒米,有的孩子把肉,酱油,糖,所有的东西都装到了老师粽子里,大家一起包了一个“特色派”粽子。没等下锅,粽子破了。还好,在厨房阿姨的帮助下,孩子们还是品尝到了“特色”粽子。)万圣节我们一起自制鬼意冰淇淋(用黑色的饼干做泥土,圆形巧克力做眼睛,准备一条橡皮糖小虫子,然后把他们埋入冰淇淋,就做成了万圣节的鬼意冰淇淋)。

通过一年的观察指导研究,在饮食中,各个不同国家的孩子积累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进餐感受乐趣感受不同的餐饮习惯,学习着进餐的礼仪,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更获得了生活成功的所必须的首要条件。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