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 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运用并建立耗散结构以其中的熵流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的无序与企业组织的不稳定性问题。

文章对企业管理活动中如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有效分析、诊断及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耗散结构 熵流控制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始于现代科学的拓荒者普利高津(I.Prigogine),以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认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国内某A公司在管理变革的诊断及推进过程中将耗散结构理论既作为“诊病的工具”,同时又当作“治病的良方”,给企业的现行管理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为企业管理提升及规范公司运营进行了探索。

一、 病情诊断:企业管理系统距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不同程度地处于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状态,但具备生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生成耗散结构

以此为出发点对企业目前的状况进行一下反思,看距离真正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的距离?   1.公司的系统够开放吗。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从对A公司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已经具有一种很严重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新的管理思想、工具及方法的吸收程度不但十分有限,而且似乎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

因此,应重点分析挖掘“系统开放性不足”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并通过管理体系的健全使之逐步改善。

2.是否达到了耗散结构形成的活力之源——非平衡态

通过耗散结构理论我们:非平衡态系统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

A公司的现实情况表明,从干部到员工对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在逐渐削弱,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在逐渐弱化,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狼性”非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育,反而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致命的惰怠思想。

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是危害巨大。

(1)思想意识的“平衡”,导致干部职工有越来越不会思考的危险。

目前公司内不同层面、不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现象:领导的一个声音永远是主流,缺少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与激荡。

这种现象的存在尽管危险丛生,但并不为很多人(尤其管理干部)所认识。

执行力强应该是指按正确的思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而不是单单指凡事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有些时候盲从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伤害。

(2)人事结构长期处于“平衡态导致团队士气的下降、内部竞争性的削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说对企业而言大规模、频繁的人员流动对稳定运营存在不利,但适度的流动对保持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仍是有益的。

否则一名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一是容易对长期的重复性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二是由于个人“经验太多”容易导致产生惰性,甚至产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心理;三是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3.企业系统内部是否具有非线性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导致一些部门及个人只管自己这一段,跨出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之外的事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内部条块分割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很大。

合作共赢已经是眼下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企业内部各子系统间缺乏合作的状况进一步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产生“1+12”的不利结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