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摘 要]打造专业特色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专业特色 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

对于国际经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

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

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

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

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

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

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

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

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特色本身混淆。

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

三是简单模仿名校。

四是过分追求差异。

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

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

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

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

我校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

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专业特色

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

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