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的再思考

王立梅 张军强摘要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对先刑民模式进行彻底式批判存矫枉正嫌。

逻辑上商业刑民交叉案件不合诈骗等其他刑民交叉案件权利人并不分追民事赔偿反而对寻刑事保护有着更强烈愿望和。

这权利更实现知识产权背“垄断力”。

刑民模式不仅没有引发公利益与私利益紧张还实现了公利益与层级利益方向致。

程序开展上先刑民可以通证据保全方式实现财产保全实现高效止损制效。

外当前知识产权司法改革更适用先刑民模式知识产权“三合”可以克专业性强、判冲突、管辖错位等问题。

商业案件应当先刑民模式正名。

关键词商业密;刑民交叉;利益分层;知识产权图分类93    献标志码    编0086X(00)006008、问题提出知识济代商业密战略性价值与日俱增我国对商业密采取了刑法、民法、行政法保护立体保护模式

民法层面《民法总则》已将商业密纳入民法保护客体“商业密权”次被成法确定下。

刑法层面严重侵犯商业密行因具备刑事违法性要承担刑事责任。

侵权行既具有民事上可责性又因侵权严重性程递加具备了刑事上违法性。

侵权事实性和法律评价多层性产生了责任聚合也引发了刑民责任紧张与冲突。

()其冲突激烈就是程序性问题“程序刑民交叉案件主要承着人们程序处理上期望。

”[]07目前学界形成了先刑民和先民刑激烈交锋。

主流论调是部分刑民交叉案件应当采用先刑民模式但特殊案件应当先民刑而商业案件恰恰是特殊案件

陈兴良教授也以商业案件特殊性作驳斥先刑民模式重要理据“济犯罪罪与非罪界限有难以划清因应尊重当事人选择权(如知识产权案件商业密案等)”[]67。

反对侵犯商业案件进行先刑民程序主要理由是先刑民体现了种公权优先、私权靠价值理念且制运行效上先刑民会导致效率低下、权利人私权得不到救济等问题。

私权至上理念感召力下先刑民所折射出公权优先被视种落政治话语成学术批判对象。

私权至上价值制高很容易对先刑民模式开展各种层面理论质疑。

张明楷教授认权属有争议商业案件应先进行民事诉讼确认了商业密归属然再刑事问题。

[3]有学者持观主张“刑事优先原则不宜适用知识产权领域权属不明刑民交叉案件”[]650。

也有学者主张知识产权领域应该彻底摒弃先刑民模式“反而只能实行先民刑才合案件特和审判规律”。

[5]336先刑民模式诚然有些弊端但是目前彻底式批判是否矫枉正?尤其当下国知识产权保护制迅速地构建、变化和分野对待知识产权国民心理也发生整体性改变。

特别是07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三合”审判()刑事合议庭引入知识产权民事法官可以有效促使知识产权刑事审判与民事审判审判上深整合。

基张卫平教授也认实施“三合”审判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具有特殊性与独立并行诉讼交叉案件语境不。

[6]007外许多法院已开始探知识产权刑事審判附带民事诉讼。

(3)至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外部制环境已发生了重构性变化商业刑民交叉案件还能当然地适用先民刑模式吗?二、先民刑模式理论支撑司法实践刀切地采取先刑民模式引发了些问题学界反思这些问题发展出了私权优先理论、民事优先高效理论等这些理论先民刑模式提供了正当性证明。

()私权至上与公权优先理念冲突先刑民模式味着当私权寻救济撞上公权力维护公共秩序私权必须给公权让道这种模式背隐含着重刑轻民价值理念。

随着市场济发展私权至上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甚至变成种社会共识性识。

这由无数体组成社会权利原是“私”体天然权利。

[7]5355先刑民与私权性理念背道而驰而且先刑民模式直接侵犯了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很多学者主张刑民交叉案件刑事程序民事程序可以分别各进行两造当事人可基其志由行使选择权。

“以构成犯罪由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剥夺了当事人起诉权。

”[8]5商业案件刑事程序先行情况下应该民事侵权程序由当事人行收集证据由国公权力机关借助强取证能力进行调取。

“改变了商业侵权纠纷双方当事人原平等对抗情况这定义上对被控侵权人是不公平。

”[9]5863外“公安机关商业刑事保护优先论理念影响下或者出地方保护主义要觉不觉地插手到当事人民事、济纠纷。

”[0]093(二)克私权救济与公权介入逻辑错位先刑民打乱了商业密入罪审理逻辑。

侵权是犯罪前提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应当按照“先认定侵权——认定犯罪”逻辑递进性进行审理。

认定犯罪必须以商业密认定、权属确定、侵权认定前提这些环节应当民事程序优先。

但先刑民模式恰恰造成了逻辑逆破坏了阶梯性逻辑认知。

刑民模式还造成了案件管辖上错位。

商业侵权认定涉及量技术性事实明和技术鉴定具有较强专业性类民事案件只有级别较高级法院才具有管辖权。

但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必须是可能判处无期和死刑案件

这导致有着更高要商业刑事案件“仍由基层法院管辖这就造成知识产权民事刑事案件级别管辖上错位”。

[]商业民事案件多采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合法”审理思路认定侵权

法院往往会将证明被控侵权产品所使用技术信息是否有其他合法()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

由被告举证其具有合法则打破了疑罪从无理念。

刑民导致“两程序价值追会发生混疑罪从无理念会被民事程序所破坏”[]5。

(三)缝合高效止损与低效救济效率断层商业密忌公开。

商业密无形性、侵权结不可逆性要商业密侵害必须做到及止害、快速止损。

民事案件可以通诉前禁令、证据保全等方式行使停止损害请权。

知识产权民事程序信息披露及证据保全制也能及制止侵权行、防止损害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刑事程序却不具备这些优势。

”[3]886先刑民模式无法阻止侵权人移财产漫长侦和起诉阶段侵权人移财产提供了保证。

即便法院审理阶段可以进行财产保全可执行财产早已人楼空“使得法院审判阶段即便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也变得无能无力”[]。

救济效率方面先刑民模式旦出现嫌疑人潜逃、案件久侦不破等情形刑事程序结案导致权利人优先通民事程序获得赔偿路径受阻引发了公权力与私权救济严重冲突。

(四)化特殊保护与普通保护效失衡批评者认商业案件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商业刑民交叉案件不应采取先刑民模式

方面商业密先刑民很容易因地域差异导致裁判尺不。

商业密犯罪与侵权主要区别损失数额。

商业案件西部济落地区提起诉讼可能被认定犯罪而东部地区则可能因达不到当地起刑而被认定侵权

[5]07另方面商业案件审理“重和难对案件专业性事实认定和实体法上专业性问题法律适用”[6]336。

从权属确定、密划分到技术信息比对都依赖较强专业知识、技术和验。

民事程序先行更合司法规律。

刑事案件进行密划分、鉴定要漫长刑事审理程并不具备足够容纳民事技术事实明所要诉讼容量和程序空。

上述理论和观成支撑先民刑模式重要支撑但这些理论真得住脚么?三、对先民刑模式逻辑批判先刑民模式亦非无是处该模式也存坚实理论基础总结三理论公共秩序优先论、揭示真相优先论、诉讼效益优先论。

从价值上刑事诉讼较民事诉讼更具有社会义从技术上刑事诉讼更能揭示案件真相。

[7]97另外部分竞合型案件刑事程序民事程序可以省略事实明部分甚至无必要再进入民事实践很多案件刑事责任部分作出了责令退赔。

(5)这些理论不再展开仅结合商业案件特殊性进行分析。

()逻辑上对先刑民等“公权优先”质疑利益分层上公共利益与私权利益方向致批评先刑民模式主要理由是该模式会引发保护公利和救济私权冲突。

这冲突合诈骗案和非法集案件凸显当事人希望法院不止或终止审理民事案件以保护债权人民事权益。

[8]53但是商业案件具有特殊性刑事优先不仅不会引发私利益与公利益冲突反而对受害人而言刑事民事利益方向是致。

甚至相较非法集案当事人渴望通民刑多种途径追回损失[9]6商业密权利人更希望追对侵权刑事责罚。

刑事保护质相较民事赔偿权利人更实现知识产权“垄断力”。

从专有权角讲知识产权是种合法垄断。

[0]633商业密能够助权利人实现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研发技术信息要权利人投入巨人力、物力、失败风险等研发成。

(6)通艰辛努力换商业密被他人轻易泄露将导致前期巨额投入他人作嫁衣。

因权利人更希望通商业密实现对市场控制并有着对泄密者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心理尤其是刑事措施。

商业案件不合诈骗、非法集等刑民交叉案件前者更重将技术垄断力恢复到圆满状态而者更重将损害恢复到圆满状态。

基上述分析商业刑民交叉案件权利人利益有两层级层级通刑事调整使商业密权垄断力达到完满状态二层级通民事赔偿使济损失达到完满状态。

层级利益恢复垄断力。

合诈骗、非法集等案件受害人只有层利益即追回损失

知识产权具有强烈专有权属性衍生出排他权能和禁用权能能对相关领域市场形成垄断。

商业密技术信息通技术优势实现对行超越取得竞争优势有效阻止行竞争者进入该市场以实现对该市场长期占有。

因当商业密垄断性市场上形成藩篱被打破其迫切是封堵垄断力缺口继续占有市场。

二层级利益恢复损失损失主要是指因侵犯商业密造成物质损失损失是可量化济利益是有形损失并不包含潜损失

侵犯商业密会造成销量降低、市场份额下降等有形损失

司法实践针对商业密无论是侵权还是犯罪停止侵权外会判令赔偿损失

但层级利益与二层级利益并不处顺位垄断高赔偿因而刑事民事

当前商业密存两保护难题保密难和举证难。

而先刑民模式刑事侦、销毁侵权工具、限制人身由等强制力手段可以有效保密难这难题。

优先用刑事程序保护商业密既可以事实上有效切断泄密通道又可以心理上对潜泄密者形成震慑。

层级利益优二層级利益。

权利人宁可放弃民事赔偿也要追刑事保护。

实践企业对商业密层级利益要已变成种社会关切。

曾有全国人代表提议应加商业侵权行量刑力。

[]些学者亦提倡严重侵犯专利权也应入罪(7)以实现对专利权实质性刑事保护。

商业案件刑事保护公共利益与权利人层级私权利益发生重叠。

刑民模式不会引发公权与私权冲突还合权利人不层级利益。

侵犯商业案件“公权优先、压抑私权”已无理论基础。

商业案件利益层级理论可能会面临滥刑诟病。

有学者指出国社会具有这种强烈刑法化倾向刑法总是干预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次和各方面。

[]67但刑事优先并非拉低入罪标准。

定性上将严重侵权行优先通刑事程序予以调整仅涉及审理位序问题并降低入刑门槛亦加剧刑法化倾向。

技术上通严格入罪标准严格证据认定可以实现刑法谦抑性。

战略上利益分层理论还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高研发投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有序发展迫切要对层级利益保护。

习近平总记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提高国济竞争力激励……完善执法力量加执法力把违法成显著提上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

”(8)可见打击商业侵权可以满足公共秩序与私权利益双重。

先关系上民事事实与刑事事实逻辑序商业案件刑民模式并没有造成“先民事侵权——犯罪认定”逻辑逆。

刑民交叉案件分类看“总看多数学者以法律事实标准把刑民交叉案件划分法律事实竞合型和法律事实牵连型。

”[3]35竞合型案件主要是法律事实引发刑事民事两层法律关系。

而牵连型案件是指存两法律事实刑事法律事实要以民事法律事实前提。

商业案件恰恰属竞合型案件

侵权事实如侵权程严重则进入刑法畴。

“数额是区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民事侵权行重要根据。

”[]363商業密案件区分罪与非罪就是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实践也是如把握。

[]363通对民刑交叉案件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类案件行主体主要都是泄密人法律事实泄密人利用原公司商业密进行获利民事刑事案件由法律事实所引发属竞合型案件

竞合型案件确定权属、认定商业密、比对是否侵权属基础性事实但不能将基础性事实与民事案件划等。

民事程序清基础性事实是了确定民事责任。

基础性事实也是刑事案件要明部分其目是进行定罪量刑。

民事案件刑事案件都以基础性事实前提两者逻辑上属平行关系而非先关系。

(二)程序开展上对先民刑有利程序开展质疑诉讼效率上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效率等齐先刑民模式程序虽然没有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等措施。

但这并不味着刑事程序面对快速扩损失就无能力。

首先停止侵权方面虽然侦、公诉机关无权作出诉前禁令但侦机关可以通控制犯罪嫌疑人方式迫使生产、制造、泄露等行止。

其次财产保全方面刑事诉讼法00条和80条已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死亡案件可以实施证据保全措施。

即便不合这两条规定刑事诉讼法条规定了侦、公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要以证据保全方式对犯罪嫌疑人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进行冻结。

对这些财物进行扣押、冻结除具有证据保全功能外客观上还具有种财产保全功能。

[5]80因刑事程序司法机关可以以证据保全方式进行财产保全而且将保全提前到了侦阶段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移财产。

先民刑模式反而不利商业刑事程序开展。

民事程序不存强制措施被告很可能会民事案件进程毁灭、隐匿罪证。

”[6]667外如民事程序优先侵权人可以对己犯罪数额是否达到入罪标准进行清晰地判断。

民事程序会产生打草惊蛇反作用侵权人逃避刑事责任会选择潜逃。

损失数额上民事宽松与刑事趋紧冲突商业刑事案件审理关键商业密认定、密性比对和数额确定。

商业密是无形产被侵权损失难以明。

民事案件多采用酌定方式确定损害赔偿数额。

酌定即味着主观性。

刑事程序法院要根据披露使用情况确定损失具体计算方法般而言主要有价值法、利润法、许可使用费法等[7]33。

绝多数刑事案件依据鉴定或审计报告核算出具体利润或研发成。

刑事程序认定损失具有收紧性会对接损失和无关损失进行扣减。

(9)刑事程序般只计算直接损失不考虑接损失

民事酌定赔偿般会将直接损失和接损失都纳入考虑围认定损失数额呈宽松化和上扬趋势。

民事程序先因酌定赔偿额较高会导致部分案件都因损失数额高50万元而进入刑事程序反而产生商业密领域泛刑事化。

商业密先刑民易因地域差异导致入罪尺不说法也是缺乏理据。

首先商业密罪我国各地入刑标准是致不存地域性差异。

其次相侵权手段西部地区可能产生损失较低说明其社会危害性亦低东部损失与社会危害性幅振动满足了罪责罚相致。

这种损失认定上动态平衡恰恰弥合了我国地域差异。

3权利性质上特殊性强与专业性高理论证伪先刑民模式使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合法”论证思路并没有入有罪推定价值黑洞。

首先即便先民刑模式民事作出侵权认定。

因证明能力和证明标准不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没有既判力。

[8]788只要借助先民事裁判仍不可避免地落入有罪推定。

其次合法证据只能由被告进行举证。

无论是主张行研发还是反向工程实践这些证据都由被告掌握并进行举证。

法院要检方举证推翻被告合法证据并提高检方证明标准并违反无罪推定理念。

商业案件具有较强专业性应当民事优先该理由也不能成立。

首先知识产权“三合”审判已彻底改变这观所依赖外部条件。

其次商业密审判专业性主要是技术比对。

刑事程序多两次鉴定次是按照民事审判思路对密信息是否满足密性、保密性、商业价值性构成要件进行严格认定二次鉴定密性比对多数案件结合二次技术鉴定进行详细分析。

因先刑事程序可以通技术鉴定弥补专业性上不足。

四、知识产权司法改革对先民刑模式冲击司法实践常出现先刑事判认定构成犯罪但民事判却认定不构成侵权逻辑难题。

知识产权“三合”彻底改变了民刑分离现状民刑法官知识结构、审判验上补对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产生了較影响。

()知识产权“三合”了先刑民逻辑难题知识产权“三合”是指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由民庭、刑庭和行政庭法官共组成合议庭但仍然遵照刑事案件适用刑事诉讼法、民事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程序式进行审理。

因“三合”质是组织模式上实现不部门法法官合。

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多竞合型案件“三合”类案件民刑冲突问题提供了制保障。

首先克了专业性问题。

商业案件涉及量密性认定、密性认定专业问题而商业民事纠纷案件数量远远高刑事案件民事法官验积存、法律理、专业等方面要优刑事法官。

刑事案件审理加入民事法官有效克了权属认定、技术事实明所要专业性问题。

其次化了判冲突问题。

法律事实由民刑两种审判思维合议庭共进行审理接受着民事逻辑和刑事逻辑双重把关。

“确保法律适用和法律救济尺统避免三类案件三类法庭审理对案件或相似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认识差异和结论差异。

”[9]687再次了管辖错位问题。

民事案件数量优势“三合”采用是将刑事、行政案件集到民事审判庭(知识产权审判庭)模式

民事审判庭对刑事案件归拢要将原基层法院刑事管辖提级到级法院管辖。

刑事案件提级审理也就避免了民事案件级法院审理而更严谨刑事案件却基层法院审理司法尴尬。

从实践看些地方已出台刑事管辖相关规定将刑事案件提级。

(0)因“三合”制语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先民刑模式

刑事法官和民事法官共组成合议庭使得先刑民模式完全可以科学高效地审理商业案件

要问题是“三合”只有实现民事审判思维和刑事审判思维实质化融合才能有效克上述问题。

这要克两方面冲突是法律思维冲突民事以私权保护高信条刑事以无罪推定至上原则;二是证明标准冲突民事适用高盖然性刑事采用排除合理怀疑认证上刑事还存民事比较陌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如何实现这些冲突协调比较妥切方法是将商业刑事程序分不阶段按照“权属确定—商业密认定—性比对—罪与非罪—定罪量刑”节进行审理前三阶段由民事法官主导两阶段由刑事法官主导。

特别是对入罪影响较数额认定应当严格按照刑事思维和刑事证明标准进行。

实质融合先刑民模式理念价值、逻辑架构上都更加顺畅。

(二)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升了先刑民诉讼效率知识产权“三合”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扫除了障碍。

商业密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可以程序刑事定罪和民事赔偿问题能够提升诉讼效率节约司法成减轻当事人诉累。

表面上刑民两案是因法律事实所引发法律竞合其质是案件

通先刑民模式程序次性可以有效提升诉讼效益。

当然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目前还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高人民法院关适用释》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围必须是因人身权受损或财物损坏而产生损失

商业侵权般不涉及人身权商业密属无体物也不合财物损坏。

但是商业密司法实践已产生了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操作。

06年期《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西安市人民检察院诉裴国良侵犯商业密案适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公报案例虽然没有法律拘束力但具有定参考力。

“将民事诉讼放刑事诉讼附带提出主要是出诉讼便利和诉讼节约方面考虑。

”[30]339因法律事实性即便先刑事程序已认定侵犯商业密罪但司法实践民事程序当事人往往重新提出原告信息不构成商业密抗辩理由(3)法院还就是否构成商业密换套合议庭人员重新审理遍造成了司法极浪费。

商业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告人刑事程序了取得谅也会积极进行民事赔偿既有利刑事案件审理也能有效保障受害人利益挽回实践已有量这方面案例。

()特别是知识产权案件“三合”背景下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定合理性和可能性。

[3]85商业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虽然突破了现有法律框架但正逐呈燎原势。

司法实践部门发形成下而上制性创新具有强实践理性。

国法学界总是习惯从西方国法制验寻改革灵感和却往往忽略了司法实界生发地发展法律制能力。

[3]909商业案件刑事附带民事制先刑民模式提供了诉讼效益理论支撑特别是叠加“三合”制保障可以实现诉讼效益化。

合议庭对刑事民事进行统审理避免了冲突判出现甚至能够避免执行标民刑冲突。

五、结 语商业密权质上是私权这毫无争议但是对商业密保护以及采用何种模式进行保护关系到社会创新关系到对知识、技术、智慧法律态。

商业密研发十分艰难而盗窃技术却十分容易。

刑民模式能够对技术上“捷径思维”进行纠偏引导企业重原始技术积累。

刑民模式并不是要知识产权领域掀起泛刑事化浪潮。

当前司法实践对侵犯商业密入罪仍保持着理性克制状态。

商业密目前并非保护严而是保护不够。

唯有激励担心才能促使企业重视技术研发。

公利益与私利益并不总是紧张与对立某种程上公利益与私利益整体上具有统性。

[33]5民事以私权保护高信条刑事以无罪推定至上原则。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对私权至上这些概念关上。

苏力曾针见血地指出对法律价值理性关太多對实证研究成、法律操作性关太少无助对社会实际问题。

[3]09我们应当将关下沉从价值论证迈向技术论证看到冰山下面企业、权利人社会关切和利益诉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智慧和创新激励。

商业案件应当先刑民模式正名。

释()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三方面是程序开展两者优先顺位问题二是责任认定判对立问题三是责任承担执行标冲突问题。

()知识产权审判“三合”是指由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审判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

“三合”有利统司法标准提高审判质量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有利合理调配审判力量优化审判配置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益和效率;有利知识产权专门审判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素质。

参见《高人民法院关全国法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工作见》(法发【06】7)。

(3)(0)苏知刑终00007判、(06)黑06刑终7判等。

()商业密因采取像专利样通公开换取垄断保护模式因通反向工程、独立开发、公权限制、强制披露等情形获取技术方案即便被控侵权人产品与商业密存相似性也不构成侵权

参见张耕《商业密法》厦门学出版社006年版30页。

(5)(05)浙绍刑终87、875判(05)漳刑终5判。

这几例判责任承担部分判令被告承担定退赔额。

(6)国裁判上随机抽取06件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刑事案件03件与对应民事案件03件。

通分析可以看出商业密前期投入巨。

(03)深法知刑终35判涉案技术密是固态硬盘代码研发成7036万元终法院将研发成流失确定损失7036万元。

(06)赣09刑初36判涉案技术密是化工材生产工艺研发成07万元终法院按照罪犯销售金额计算损失

(008)门刑初5判涉案技术密是质谱仪电路图研发成896万元终法院依据研发费用认定损失数额896万元元。

(06)黔刑终593判涉案技术密是刮膜、复膜图纸研发成65万元终法院按照罪犯销售利润计算损失

(03)沪刑(知)终0判涉案技术密是药化合物合成方式研发成686万元终法院将研发费用认定损失

(0)肇法刑终0判涉案技术密是热稳定剂技术研发成56556万元终法院认定损失研发费用、客户流失损失、保密费损失

(7)目前涉专利罪名只有“假冒专利罪”这种行主要是获得专利行人销售产品标己产品具有专利或者假冒他人专利误导消费者。

其产品并无落入他人专利权保护围质上并侵犯他人专利权。

这种非实质侵权行可以入刑而真正严重侵犯专利权行并不能被刑法所调整。

(8)习近平总记讲话《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博鳌亚洲论坛08年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

(9)(008)门刑初5判法院以研发费用作损失鉴定总费用扣除了与研发没有直接关性考察差旅费、展览发布会费用等;(0)西刑初6判法院以被告净利润作损失;(0)威技区刑初7判法院认虽然被告收入情况表所列收入600余万元但该部分利润包含了设备收入不能全部认定有关涉案商业损失数额;(0)浙温刑终0判法院认依据对被害人损失评价报告因被害人证明侵权行使其商业密已公众所知悉故不支持其将研发成计入损失要;(008)海刑初50判被害单位证明其公司损失数额300万元而被告人销售侵权产品(软件)数额60余万元法院择低以销售数额60余万元计算损失;(009)沪二刑终53判东金公司造成九院直接济损失人民币89万元。

评估评估公司调减了虚开劳费人民币00余万元终法院支持调减。

(0)《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市公安局关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若干问题见》(津高法发【08】65)三条和平区人民法院管辖和平区、南开区、红桥区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管辖滨海新区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发生其他区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由辖区所级人民法院管辖。

通该规定可见天津部分地区刑事案件已提级至院。

()民事法官很少考察证据更关证据真实性。

厦门院审理起刑事案件其数额 96 万元定案证据无法排除非法取证可能法院将该证据剔除终认定犯罪金额 08 万元民事赔偿很可能会将这笔损失计算。

案例参见安海涛《知识产权“三合”立体保护》《人民法院报》07年5月7日5版。

()(006)陕刑二终50判。

(3)(0)沪高民三(知)终6判。

()(007)平行初判。

参考献[]李晓明张鑫刑民交叉案件分类及其对研究影响[]河北法学06 ()07[]陈兴良关“先刑民”司法原则反思[]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0()67[3]张明楷程序刑民关系[]人民法院报00605(B0)[]薛进展刘琪王志坚刑事优先原则适用与限制具体途径[]法学006()650[5]江伟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法商研究005()336[6]张卫平民刑交叉诉讼关系处理规则与法理[]法学研究08(3)007[7]陈虹对“先刑民”原则几质疑[]学术探006(5)5355[8]张永泉法秩序统视野下诉讼程序与法律效多元性——以竞合型刑民交叉案件视角[]法学杂志07(3)5[9]魏玮商业刑事保护优先论思考[]知识产权007(6)5863[0]高晓莹论商业密保护刑民分野与协调[]北京交通学学报00()093[]孙莹商业密保护“先刑民”困境与出路[]国知识产权报03009(00)[]黄娟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先民刑”思路选择理由与实施机制[]暨南学报0()5[3]卢宇王睿婧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改革问题及其完善——以江西例[]江西社会科学05()886[]张金梅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考虑诉前财产调[]检日报008006[5]黄亮商业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困境及其破[]代法学05(6)07[6]江伟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法商研究005()336[7]万毅“先刑民”原則实践困境及其理论破[]上海交通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7()97[8]刘宪权翟寅生刑民交叉案件刑事案件民事合效力影响研究[]政治与法律03(0)53[9]莫红破刑民交叉司法困境现实路径——以非法集类案件视角[]西南民族学学报07()6[0]吕明瑜知识产权垄断呼唤反垄断法制创新——知识济视角下分析[]国法学009()633[]王俏企业期待“商业密保护单行法”[]国法院报080309(06)[]杨兴培刑民交叉案件“先刑观念”反思与批评[]法治研究0(9)67[3]宋英辉曹智论刑民交叉案件程序冲突协调[]河南社会科学05(5)35[]刘宪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数额认定分析[]法学005(6)363[5]吴光升刑事诉讼财产保全制论要[]国刑事法杂志06()80[6]江波喻湜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审理问题研究[]知识产权008(6)667[7]高人民法院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00(辑)33[8]李哲刑民交叉案件既判力问题探析[]当代法学008()788[9]张晓薇知识产权“三合”改革审视与反思[]知识产权03(6)687[30]王福华李琦邢事附带民事诉讼制与民事权利保护[]国法学00()339[3]裴显鼎苗有水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案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0585[3]陈瑞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三种模式[]国法学009()909[33]张永泉法秩序统视野下诉讼程序与法律效多元性[]法学杂志07(3)5[3]苏力制是如何形成[]北京北京学出版社00709(责任编辑 吴 楠) 相关热词 商业交叉思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