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激励机制在高等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机制建构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对现有的激励措施进行了效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借鉴国内外高校在激励措施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激励性的聘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构建柔性的薪酬体系,实行灵活的培训模式。      一、当前高教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适应市场化价值观及体制的要求,我国高教激励机制做出了许多调整,形成了以聘任激励考核激励、校内津贴分配激励、培养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激励效果。但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聘任激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聘任竞争制度并未落实。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更新流动机制,导致一些教师评上职称后安于现状,知识结构老化。聘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较少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行业人员,导致人才的结构性缺乏。聘任过程不够公开。聘任过程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往往只有聘任方知道,整个聘任过程信息不对称。   2.考核激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教师考核标准未能与其岗位职责完全对应。高校教师考核应分为教学与科研两大部分,但目前的考核,科研成果固然具有直观性和显见性;相对具有长效性和内隐性教学、服务则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趋于定性标准,没有细分为具体的量化标准,随意性过大。这是制约教师绩效考评的瓶颈,也造成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轻管理

3.培训激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岗前培训存在形式化和应试教育化现象,即:通过教育部的相关课程的考核,能够获得上岗即可。   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另外,在职攻读博士学费资助与实际付出的学费差额过大,完成学业后的待遇又与引进的博士相差很大。因此,教师攻读博士的积极性不高。   国际间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机会,往往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由于这样的机会较少,所以,往往是二级院(系)领导先享有此机会,而真正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的人数却很少。   4.津贴分配激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津贴分配激励的成功之处为:改变了以往工资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实行了弹性薪酬;与教师的业绩相联系,能够以理服人。   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劳动没有被充分观测,相比社会性组织,他们的收入与劳动成果的匹配度仍不够高,不利于刺激竞争。而且,各个院校之间薪酬距离拉大,与其他高校的横向比较,更易使教师产生不满心理。      二、新形势下高教激励机制的建构   1.岗位聘任激励。大学必须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强化岗位聘任岗位聘任即按照相应的岗位设置,由教师通过竞争来获得聘任,其终级目标应强化需求、素质、能力与岗位统一。具体可以如下安排:   严格考核。首先,严把“入口关”,杜绝“人情”、“后门”、“关系”等因素,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增强录用过程的透明度;其次,签订聘任合同,加强考核管理。择优聘任。做到三个“打破”, 一是“打破传统”,树立动态管理的新理念,不作为或不称职,就要解聘或低聘。二是“打破常规”,消除“按资排辈”现象。三是“打破不变”,各个岗位的人不是一成不变,要动态管理,按绩分配。   2.绩效考核激励。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一种有力度的激励方式,对高校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绩效考核系统的整体设计。要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对学校的贡献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 构建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具体的考核指标,统一量化考核标准。   3.薪酬体系激励。组织的薪酬制度不是分配制度,而是一种回报、认可机制,即:报酬制度。高校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他的工作成果往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体现,普通的薪酬体系难以真正达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整体薪酬”的概念。所谓整体薪酬是指建立每个员工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定期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