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诱发SD大鼠尿结石初步观察

作者:邹移海,张薇,张钟广,符路娣,郭学军。

黄武当,伍军军 黄海定,陈剑波,谢玲玲,何国振,陈小霞,桑传兰。

【摘要】 【目的】 观察三聚氰胺连续给药20d诱发SD大鼠尿结石的情况。【方法】 60日龄SPF级SD大鼠190只共分为6组,5组给药组每组各34只,分别给予三聚氰胺25、20、15、10、05g/kg连续灌胃;空白对照组20只,每天灌胃10g/L甲基纤维素溶液。采用肉眼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形态改变,比较各组肾脏、膀胱的质量脏器指数,观察大鼠血肌酐(CREA)、尿素氮(BUN)、尿酸(UA)、钙、磷、镁的含量变化。【结果】 给药10d各组大鼠膀胱结石发生率为9%(4/47),给药20d各组大鼠膀胱结石发生率为37%(11/30),输尿管结石发生率为93%(28/30)。给药10d和20d各组大鼠肾脏均肿大呈灰黄色,肾内均出现条索状黄色沉淀物,部分肾脏有点状或片状出血灶。给药20d各组肾内黄色沉淀物开始融合成片状或颗粒状,并在皮质和髓质之间形成黄色弧形光环。给药10d和20d各组肾脏质量脏器指数均显著性升高,给药20d血CREA、BUN、磷、镁含量升高(P<001)。【结论】使用05~25g/kg三聚氰胺连续给药20d,可诱发部分SD大鼠产生膀胱结石和输尿管结石肾脏出现黄色片状或颗粒状沉淀物。

【关键词】 三聚氰胺/毒性;结石;疾病模型,动物;大鼠

2008年9月,我国爆发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尿结石,其原因是奶粉中掺杂了三聚氰胺。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11月27日8时,全国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婴幼儿2 238万余人次,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万余人,累计住院治疗的共5万余人,目前仍在住院的有800余人。本实验采用三聚氰胺连续灌胃给药方法,建立SD大鼠尿结石动物模型,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60日龄SPF级SD大鼠19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13±14)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8A002。

12药物三聚氰胺由河南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检测,证实送检样品为三聚氰胺,纯度88%,检测报告证书编号:4400/0805004。将三聚氰胺用蒸馏水配制成250g/L的浓度,并加入10g/L的甲基纤维素。每次给药前将药物搅拌均匀后吸取。配制10g/L甲基纤维素蒸馏水溶液供空白对照组使用。

13分组与造模按随机区组法将大鼠分成6组,5个给药组每组各34只,空白对照组20只,各组大鼠均为雌雄各半。给药组分别按25、20、15、10、05g/kg剂量三聚氰胺连续灌胃,空白对照组每天灌胃10g/L 甲基纤维素溶液2mL/只。

14实验环境与饮食动物实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环境动物实验设施中进行(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8C063),实验期间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

15观察指标每天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如毛发、饮食、活动、精神状态和死亡情况。在连续给药第10天和第20天,给药每组各取10只大鼠,第20天取空白对照组10只大鼠,乙醚麻醉后切开颈部血管放血,解剖观察和取材,称量肾脏和膀胱质量,计算脏器指数。取双肾做冠状剖面,剖开膀胱,使用日本Olympus体视显微镜系统(型号:SZ61),对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观察,拍摄照片直接在电脑中显示和储存。给药第20天各组大鼠禁食12h,乙醚麻醉后实施眼眶静脉丛采血,检测肌酐(CREA)、尿素氮(BUN)、尿酸(UA)、钙、磷、镁含量。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大鼠死亡及一般情况170只给药大鼠在第6~9天死亡61只(给药25、20、15、10g/kg组分别死亡27、24、8、2只),给药第10天取材47只(给药25g/kg组只剩7只,20、15、10、05g/kg组各10只)后,剩余62只(给药25、20g/kg组全部死亡)。给药第11~19天大鼠死亡5只(给药15g/kg组3只,05g/kg组 2只),第20天给药15、10g、05g/kg组共取材30只,余下27只(给药15、10、05g/kg组分别为3、12、12只)继续给药观察。另外空白对照大鼠20只,在实验第20天取材10只,留10只作进一步观察。给药大鼠的症状表现为活动度差、进食少、毛松和竖毛,部分大鼠出现多尿和尿血,个别动物死亡前出现抽搐、单侧或双侧后肢瘫痪。

22各组大鼠质量,左肾、右肾质量脏器指数比较6组共190只SPF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13±14)g,各组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表2结果表明,给药10d及20d 的各组大鼠左肾和右肾质量明显增加,是空白对照肾脏质量的2~3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给药10d 05g/kg组左肾和右肾质量增加最为明显,与给药10d的25、20、15g/kg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给药20d的05g/kg组左肾和右肾质量虽然也明显增加,但与15、10g/k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10d及20d 的各组大鼠左肾和右肾脏器指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与肾脏质量增加的改变一致。给药10d的05g/kg组左肾和右肾脏器指数的数值最高,与给药10d 15、10g/kg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给药05g/kg组肾脏质量改变的结果比较接近。给药10d、20d相同组别左肾和右肾质量脏器指数的比较,只有左肾和右肾10g/kg组脏器指数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