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开发商资金链暴露风险 谁会是下一个中弘股份?】 房地产开发商排名2018

[摘要]购房者很容易成为“房奴”,开发商很容易成为“地奴”。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都是活在负债中过日子。市场好的时候什么都好,可是一旦市场冷下来,风险也就暴露了出来。

腾讯财经《闪电评论》特约作者 刘光宇(诸葛找房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资深房地产评论人)。

10月25日,有媒体报道,某房企的购房尾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再度处于中止状态。实际上,房企融资终止早就不是新鲜事儿。10月以来,已有多笔房地产融资计划被中止终止审查。例如合生创展100亿规模的租赁住宅专项公司债券、天津蓟州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北京鸿坤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亿元的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中骏集团40亿元规模公司债券也被终止发行。

据同策研究机构数据显示,9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资总额为443.11亿元,跌破“黑五月”最低值451.17亿元,再创2018年全年度历史新低。据了解,除了开发贷外,目前能够提供开发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融资渠道基本上全被关闭,可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在日渐趋严的调控面前,房企负债率不降反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为79.46%,较去年同期上涨1.44个百分点,直逼80%的负债率红线,更是创下1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61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

自从万科郁亮喊出要“活下去”,人们才真正开始关注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压力问题,也真正开始知道光靠嘴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开发商购房者的有一点很像,那就是有的购房者买不起房,可是偏偏别人就买得起,有的开发商拿不起地,同样也有其他开发商拿得起。所以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买房成了有钱人的游戏,拿地也是大房企们的盛宴。由此,很多刚需已然被迫退出市场,中小房企更是在走向市场边缘。

中小房企早就在市场上失去了重要阵地,这个不必多说。如今,大房企日子也并没有太好过。本来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地也是用来盖房子的,但是买着买着就走样了,房地产真的成了金融行业,所以没钱还谈什么房地产

本来房地产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开发商自有资金没多少,多数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或借钱。这就导致,购房者很容易成为“房奴”,开发商很容易成为“地奴”。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都是活在负债中过日子。市场好的时候什么都好,可是一旦市场冷下来,风险也就暴露了出来。

年中时候,央行发布了由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其中以专题的形式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中提到,一些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较高,偿债压力较大。所以,融资额降低的同时,房企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抬升。有超1500亿的公司债被中止,多家房企出现违约情况。这也就不难理解开始提到的众多房企中止终止融资计划了。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8月底曾表示,今年上半年房企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0%(红线),少数房企由于杠杆率过高,无法支撑企业的规模扩张,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和债务违约。

如果跟去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房企应该算是中弘股份。继连续20个交易日沦为“仙股”,被深交所启动终止上市程序后,中弘股份或因无法偿债将面临多起诉讼仲裁。2017年,中弘股份前三个季度的业绩增长态势良好,第一季度报告、年中报告、第三季度报告净利润分别为895.62万元、2930.96万元、8268.32万元。而从2017年年报开始,中弘股份突然“变脸”,巨亏25.11亿,同比下降1699.01%。2018上半年中弘股份继续亏损13.26亿元。

有人解释说,负债率高是因为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然而无限扩张可不是谁都能吃得消,倘若资金周转快尚可,否则很容易出现断裂的风险。以前房企为追求规模化,不惜一切代价举债拿地甚至地王,最后又赶上房地产调控,限购、限售、限价等政策让过去冲动的开发商陷入了尴尬境地:资金成本上涨,负债率持续走高,压力空前。

千方百计降低资本负债率,成为多数房企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又想通过扩大规模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没有负债也就没有快速扩张的可能。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便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考验。

谁会是下一个中弘股份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