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浅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摘 要]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是学校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有时人们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寻求对策。   [关键词] 高校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      高等学校是各类人才的聚集之地,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论文联盟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人事档案记载着个人的成长历史,是高等学校发现人才管理人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是稳定教职员工队伍的有力凭证,在人才预测、政策决策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的好与坏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人事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人事档案的利用,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方法成为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论文网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信息源,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通过人事档案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是提高高校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   (一)重视不够 整理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1. 对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领导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但不少高校领导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人事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法规学习、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监管,甚至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盲点。同时,许多高校人事档案材料补充制度、移交转递制度材料的鉴别审查制度以及查阅借阅等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档案分室保管,分散管理,许多档案材料经常处于堆放状态,部分档案材料散存于各部门个人手中,致使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造成了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一些漏洞。   2. 收集整理不规范,材料缺失。   2009年7月,中组部下发了修订后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要求抓紧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材料收集归档范围,严肃工作纪律,以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由于各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对法规、政策的重视、执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及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导致各自对档案材料收集整理没有标准化,不同单位或地区间的流动人员的档案整理标准不统一[1]。经多次重复整理过的材料往往大小不一、缝切不规范,随意打洞和轻意下刀切坏的材料不少,严重损坏原材料的完整,造成损失不可估量,大大降低了档案的综合利用价值。 代写论文   3. 材料不完整,无法弥补情况严重。   人事档案生存的前提是材料真实性,但是,在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履历表中填写的内容信息不真实等许多档案材料失真现象。由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许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新建档案。这类档案主要根据个人填写的干部履历表及个人简历和他们提供的学历、学位、任职资格证书等个人保管的有限原件制成复印件建档, 而初次参加工作时间记载不明确,各个时期的各类考核鉴定及工资等材料严重欠缺。这些新建档案人员的大部分历史记录为空白, 很少能找回原件, 造成认定和计算工龄的困难, 削弱了高校人事档案的凭证、依据功能,使用人单位无法全面考察了解引进人员历史,对提拔录用干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重藏轻用 开发利用程度低   目前人事档案管理上大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重视对案卷的分类,强调严格按照十大类进行归档,而忽视其在人才选拔、培养和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档案的开发过程繁琐,档案检索和利用困难[2]。表现在管理上,只重视存,不重视用,过分强调人事档案的政治性、保密性,而忽视了它的可利用性,使人事档案在普通人眼中显得过于神秘,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论文网   另一方面,我国人事档案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其所属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人事档案调动转递手续繁杂,尤其是异地调动,各地区规矩不一,造成时间成本较高。有的档案管理单位甚至故意刁难,滞留档案,使得不少人为调档来回奔走多次,搞得疲惫不堪。有的管理单位则不合理地收取档案费用。这些都给人事档案的转递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加剧了弃档现象,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   (三)硬件投入不足 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支撑,它快速、准确、全面的优势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障。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对材料的不断收集、整理、鉴别、分类、剪裁、入档,每装一份材料都需把档案重新拆装一次,再加上频繁的档案查阅,对原始档案材料的无意磨损不可避免。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   虽然档案馆已普遍配备了计算机,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序不高,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部分高校在尝试或实现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扫描,放入原件管理系统,通过不同的系统对档案材料进行录入和查阅,但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有些学校在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上的困难,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四)队伍不稳定 专业性不强   1. 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人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对归档材料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 每卷档案整理后都要做到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这一工作特点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奉献精神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不少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机密性、科学性、服务性和连续性的工作,对工作缺乏积极性,这就造成档案管理人员频繁的变动,致使档案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差[3]。   2. 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未能建立起一支管理型、服务型、技术型并举与相融的档案人才队伍。一是,思想观念陈旧,缺少服务创新的意识, 业务能力不高。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虽然从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对人事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 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对档案管理的程序和要求了解较少, 管理状态简单重复。对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少坐下来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奉献精神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没有认真对待,热爱自己工作的态度。三是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涉足较浅,计算机操作能力低, 对微缩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更是难以适应,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因而很难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难以现阶段管理档案的方法和模式,接受时代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论文网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定期沟通联系制度》、《档案管理联络员制度》、《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规范七种簿册的登记,严格按照档案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等规定管理人事档案,理顺管理体制,并强化规范化建设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的转化,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材料的收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做。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