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发展中若干问题及政策分析

【摘 要】在对相关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投资环境、各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城市体系和职能分工、城市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从培育和加强二级中心城市的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快速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它在中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武汉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就需要通过走城市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城市的功能,把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和信息流聚集在一起,并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经济高度密集区。

因此武汉城市圈,是符合现实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战略。

武汉都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半径达100公里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中小城市,面积是目前武汉的7倍多,达6万平方公里,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2007年,这一都市圈以湖北省全省33%的土地,承载了其5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近70%的GDP、60%的地方财政收入、67%的投资、68%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尽管武汉城市圈按国内生产总值排序居第10位,但和全国三大都市圈相比,武汉都市圈起步较晚,一体化程度低,区域经济发展尚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都市圈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功能。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仅会导致武汉都市圈自身的竞争力下降,而且其带动作用和凝聚力也会逐渐下降,从而不但失去其中部地区的经济龙头地位,更会影响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这充分说明武汉城市圈在与全国城市圈相比,在发展基础和整体实力上和其他的城市圈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促使该城市圈的发展,有必要分析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城市圈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投资环境差异大   陈宝玉(2008)在使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对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及周边8个城市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些城市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更是十分显著,投资环境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2.各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大   有很多指标可以用来表示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在此处仅仅使用人均GDP来表示。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人均GDP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数据来源:刘传江,武汉都市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

数据来源:刘传江,武汉都市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

在图1中,近年来武汉周边八市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的趋势清晰可见: (1)1990年,武汉人均GDP为2673元,周边八市为1178元,前者是后者的2.269倍,而到了2004年,武汉人均GDP为24963元,周边八市为8004元,前者是后者的3.119倍;(2)从1990年到2004年,武汉人均GDP增长了721.66%,周边八市人均GDP只增长了579.46%。

图2用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衡量周边八市经济发展差距。

从图中可以看到,若以0.1为界限,周边八市经济发展差距变动情况可具体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从1978年到1981年,八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均不低于0.1,1980年更达到0.1588;(2)从1982到1992年,八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均在0.1之下,且呈U型分布,1990年达最低点,为0.0366;(3)从1993到1997年,八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均在0.1之上,且呈倒U型分布, 1996年达最高点,为0.1719; (4)从1998到2004年,八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均在0.1之下,大致呈U型分布,2001年达到最低点,为0.0697。

3.城市体系不够完整、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武汉城市圈9市,其中武汉为超特大城市,非农人口448. 89万,在全国排位居第4位,其首位度太高,与圈内次位黄石的人口比为7.57倍,GDP比为11. 76倍;圈内缺少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也仅黄石1个,超40万人口的城市也仅仙桃;31~40万的3个,21~30万的3个,县级市7个市皆为10~20万的小城市

所谓一柱难撑大厦,因此,本圈9市,要依卫星城看待,其中武汉市为母城,其余8市可看作为卫星城市,即在大城市以外的附近地区,为扩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建设起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小城市

在职能上与大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在空间上环绕大城市而分布。

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目前未曾制订明确的职能分工与地域分工规划。

武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周围城市的重视与认可;而周围城市在确立自己的战略和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也未充分阐明与武汉市在职能和空间上的密切联系。

4.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     采用三次产业构成和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对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产业结构现状做出分析(如表2)。

2001年武汉三次产业构成为6.31:44.13:49.56,霍夫曼系数为0.48,说明武汉产业结构正向三、二、一转变,工业结构向合理化演变。

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的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说明这8个城市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

这8个城市黄石、鄂州、潜江的霍夫曼系数低于1,工业结构略显合理,但其工业总产值却很低,分别只有165.8亿元、112.2亿元、99.8亿元。

其余的5个城市霍夫曼系数都高于1,且相差较大,说明城市的工业发展处于较低阶段。

三、政策建议      1.培育和加强二级中心城市的功能。

培育和加强本区二级中心城市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要促进本区二级中心城市发展,缩小与其他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差距,必须重视城市化进程。

当然,城市化进程依赖于地区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

必须坚持产业兴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镇经济;走以人为本,多元化发展之路,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城市环线、快速主干道路为主的城市道路建设,以供水、供气为主的生活设施建设,以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为主的环境设施建设。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注意统筹城乡发展

不断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实现城乡结构转换的良性循环。

城镇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持。

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其关键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增强农民进城的素质能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只有本区二级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才能对中心城市武汉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具有整体竞争力城市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