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论文关键词水稻施药技术;常见病虫害发病特点;危害症状;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介绍了防治水稻病虫害施药技术,同时阐述了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杆蝇、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几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特点、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以供种植户参考。

水稻是沭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将我们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施药技术      1.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

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

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

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

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1.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

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

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

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

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2常见病虫害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发病特点。

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

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

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

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1.2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

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

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

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

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发病特点。

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

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