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贪

弘农子游卞山之阴,遇乡叟巾不完,履不全,负薪仰天,吁而复号,因就讯诸:“抑有丧而未备乎,抑有冤而莫诉乎,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叟致薪而泣曰:“逋助军之赋,男狱于县,绝粮者三日矣。今将省之。前日之逋,已货其耕犊矣;昨日之逋,又质其少女矣;今田瘠而贫,播之莫稔,货之靡售。且以为助军之赋,岂一一于军哉?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又黠吏贪官,盈索万变。去无所之,住无所资,非敢怀生,奈不死何!”弘农子闻其言,且助其叹,退而省,于世万类中最为民害者,莫若虎之暴,将赋之以警贪吏,庶少救民病。

是夕,梦鸷兽而人言:“尔欲警于贪,将以吾为首,虽尔之洁,奈辱我之甚乎?”余曰:“贼人之畜,以自饱腹,尔不为贪哉?”兽曰:“不豢不农,何以给生?苟不捕野,无实吾嗛。吾以其饥而求食之,苟或一饱,则晏然匿迹,不为谋矣。岂尔曹智以役物,豢之、畜之、畋之、渔之,以给其茹也;桑之、育之、经之、营之,以供其用也。一物之可求,一货之可图,汲汲为谋,孜孜系心,如壑如溪,莫满莫盈。岂与吾获一饱,则晏然熟寝,而欲比方哉?”弘农子惊而寤,谛而思,若然,则人不如兽也远矣!

(《全唐文》卷八六七)注释:

弘农子:唐代文学家杨夔,自号“弘农子”,能诗,工赋,善文。终身不仕,其文颇有气势。

②逋:拖欠

③稔:庄稼成熟。

④鸷兽:猛兽,此处指老虎

⑤噪(qiǎn):本义为颊囊,即猴子等两腮中暂时贮存食物的地方。这里指嘴。

⑥谛:仔细。大意:

我在卞山的北边游玩,遇见一个乡村老者,他的头巾不完整,鞋子破烂,背着柴禾仰面向天,又是叹息,又是号哭。我上前问道:“你是有丧事没料理完呢,还是有冤没处诉呢?怎么声音如此哀痛,心情这么悲苦啊?”老人放下柴,哭着回答:“拖欠助军队的赋税,儿子被囚禁在县里,已经断粮三天了。今天我要去探视他。前天所拖欠的,已经用卖耕牛的钱抵了;昨天欠的账,又将小女儿抵押了;现在的田地贫瘠,即使频繁耕种也别想有收成,卖也卖不出价钱。况且说是援助军队,难道钱真的都会用到军队上吗?现在不到十分之二三是用于军费,其余的钱全都挪作他用了。还有狡猾的贪官污吏,超额索取,名目万变。去没地方去,修建住房也没有钱,活着没有指望了,不死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听了他的话,也跟着他一起叹息。回头想想,这世间万物中对人最有危害的,莫过于老虎的残暴了。我要写这篇文章来警告那些贪官污吏,也许可以减轻民众的疾苦。

当天晚上,我梦见老虎用人言说道:“你想警告贪官污吏,却拿我说事,虽然你是廉洁之人,但為什么这样过分地侮辱我呢?”我说:“偷人所养的牲畜,喂饱你自己的肚子,你不是贪吗?”老虎说:“我没有豢养动物,没有耕种庄稼,用什么维持生命?如果我不捕食动物,就没东西填饱我的嘴。我是因为饥饿,要吃饱肚子;如果我吃饱了,就会销声匿迹,不再图谋什么了。岂能像你们那样,凭借着智慧役使万物,豢养、畜牧、畋猎、捕鱼,用来满足你们的食欲;养蚕种桑、栽培养育、治理、谋划,用来满足你们的享用。有东西就要去谋求,有利就要去谋取,绞尽脑汁来谋划,念念不忘地记挂着,欲壑如涧,无法填满。而我只求一饱,然后就安然熟睡,想想这怎么能比呢?”我突然惊醒,仔细思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还远不如野兽啊!【赏析】。

这是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小品文。作者杨夔,主要活动于唐晚期,此时唐朝已经江河日下,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文章开头,描述了一位老人的痛苦遭遇:儿子入狱,女儿被抵押,耕牛也被卖掉了,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石壕吏》,两者反映的都是官府、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欺诈和勒索。杜甫的生活时代较杨夔要早一百多年,当时已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到了唐朝晚期,百姓的生活只能更加艰难困苦。听了老人的哭诉,作者想到了孔子的那句话“苛政猛于虎也”,于是决定写此文,对官吏的贪暴进行抨击,并起到警醒为政者的作用。

文章至此本可以终结。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当晚做的一场梦,而且颇有意思,是老虎针对“苛政猛于虎”之说为自己做的辩护。老虎提出,自己捕食只是为了生存,吃饱了,也就罢手了;而那些贪官污吏,没有限度,不逼得百姓家破人亡,决不罢休。这个辩护词很有力度,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也极为密切,老虎但求一饱,懂得及时收手;而贪官污吏却以权役物,永不满足,两者哪个更贪婪不是一目了然吗?作者惊醒之余,对贪暴之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也给唐朝走向灭亡的原因做了一个现实版的注脚。(海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