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烧伤严重程度惯用分类标准将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三组中度组28例、重度组25例和特重度组17例。采用日本东亚Sysmex SF 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三组烧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三组烧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RBC、HCT、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7天、第15天、第20天R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3天、第7天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3天、第7天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烧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检测血小板参数可了解骨髓增生状态,对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烧伤红细胞参教;血小板参数;贫血。

为探讨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本文对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烧伤后7 h内入院的中度以上烧伤患者7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0例,年龄2岁~60岁。根据烧伤严重程度惯用分类标准将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三组中度组28例,重度组25例和特重度组17例。三组患者烧伤面积均为Ⅲ度。患者伤前均无血液病史;选择无肝、肾疾病、无贫血的健康人25例作正常对照,男14例,女11例,年龄17岁~48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和伤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采取EDTAK2抗凝血2 ml,检测在1 h内完成。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在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仪器在检测之前均做相应项目室内质控,质控合格后才能进行标本检测

1.2.3 检测项目 红细胞参数七项: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参数三项: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对照组中度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比较P<0.05。

表2 对照组及重度组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比较P<0.05。

表3 对照组及特重度组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第3天比较P<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