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文艺的引领作用日渐减弱:网络文艺的价值引领

文艺真的能引导公众吗?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问题

说它不是问题,因为文化艺术对公众的引领作用已被历史上无数事实印证;说它是问题,因为当下的种种现实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文艺引领作用正日渐减弱。

面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式微的现实,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痛定思痛,反躬自省。

11月1日―2日,中国文联在长沙召开的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上,全国130余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围绕“文艺如何繁荣、怎样引领”畅所欲言。

文艺出什么问题了   谁也不能否认,当下中国的文学艺术处于空前繁荣的状态,然而,质量如何呢?据统计,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能在公众中传唱的不多;一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被读者公认的精品力作不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30万种,但真正成为人们良师益友的不多;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但真正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深受群众喜爱的不多;每年生产400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既叫好又叫座的不多。

文艺出什么问题了?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政文将当下文化艺术出现的问题总结为16个字:“低俗泛滥、怪诞流行、造假成风、无耻无畏”。

而其中最突出的是低俗问题

一段时间中,网络、影视、图书以及大众娱乐场所中的低俗、鄙俗乃至恶俗现象比比皆是。

网络上“芙蓉姐姐”、“凤姐”之类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以暴露身体、发布艳照、自揭家丑、制造负面新闻之类手法搏出名的事情频频发生,许多博文和帖子脏话连篇,粗口频出,形同随地吐痰和当众大小便;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毫无思想性、益智性,变成为乐而乐、愚乐至上;文学创作中欲望化叙事、下半身写作仍乐此不疲,除了偷情还是偷情,三页不离性事;大众媒体中的交友、丰胸、壮阳等涉性广告十分露骨;一些歌厅和剧场中的节目,无论是北方的二人转还是南方的脱口秀,无论是荤段子还是脑筋急转弯,都鄙俗得不忍相看不忍相闻。

龚政文表示:“以恶搞为卖点,拿肉麻当有趣。

这股低俗之风,给人的感觉不只是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问题,而是背离了公序良俗、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的问题

”   与此同时,作为与创作同等重要的文艺评论也出现了诸多“病症”。

长期从事文艺评论的《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彭俐将之总结为:“文艺批评主体的群体无意识现象,文艺批评精神缺失、魂魄不在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研讨会多、表彰会多、颁奖会多而真正有影响的批评文字少、批评家少的现象,文艺作品及作者研讨会变成‘应酬会’、‘社交会’、‘庆功会’、‘推销会’、‘交易会’的现象,一些报刊刊登的批评文章或有口有舌却无脑无心、或有板有眼却无情无义的现象

”   作品无魂、评论无神,于是乎,文艺本该具有、也曾经具有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引领,便似乎无从谈起了。

公众为什么不买账   数量急剧膨胀,市场热气腾腾,而其背后是普遍的降格以求和过目即忘,是大家隐遁,经典难寻;影院剧场里各类影片演出层出不穷,视听盛宴不断,看完后却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人物、情节、命运、性格,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如此作品,何谈引领!   文艺评论的情况似乎更糟:文艺评论日趋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评论文章百姓不看,因为要么文字生涩看不懂,要么胡吹乱捧说瞎话;创作者也不看,因为要么故弄玄虚乱套理论,要么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缺乏入木三分切中肯綮的精辟。

公众为什么不买账?“浮躁”,这是被采访者公认的原因。

时代浮躁文艺浮躁

但是,文艺出现的问题绝不能一味地归咎于社会大环境,而应更多地从自身寻找根源。

正如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研究员毛时安所说:“毫无疑问,文艺浮躁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浮躁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文艺完全跟着时风,与狼共舞,丝毫无法为我们的内心提供急需的精神力量,提供抵御外部世界诱惑的定力,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如果我们的艺术始终无法创造出令人沉醉其间的具有高度审美愉悦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   云南省剧协主席、国家一级编剧乔瑞嘉认为,当前,拒绝生活、颠覆真理、解构名著、欺世媚俗、低级趣味等不良风气,以极大的消解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戏剧创作。

戏剧作者普遍缺乏生活,大多远离生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剧作家难做到或不愿做到“三贴近”,这既与快餐文化低俗文化、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密切相关,也和剧作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因果关系。

他说:“生活的局限性是剧作者致命的局限性,尽管你才高八斗,尽管你笔走龙蛇,如果没有生活,你的作品只能是技巧高超而缺乏生命与活力。

”   因工作关系,毛时安近十多年大量密集观剧,对此深有同感。

他指出,这些年现实题材的戏剧中遇到的被歌颂的当代英雄,几乎全是发家致富、赚钱有方的企业家,是万众瞩目头顶光环的精英人物,很少有在奉献他人中得到内心快乐的让我们感动的艺术典型。

我们看到的总是对金钱和强者的崇拜,却很少看到对普通人的歌颂,对真正时代英雄的歌颂,和对弱者发自内心的真切理解,更遑论是对金钱和拜金主义的批判了。

“人民群众正在日益疏离戏剧,疏离舞台艺术,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艺术疏离了人民群众,疏离了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毛时安说。

文艺人该怎么做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文化艺术工作者该怎么做?与会者各抒己见。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的文艺产品只要能满足人们需求就行的论调,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强调,文艺产品不能仅仅满足于“满足”。

他分析说,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差异性越来越大,各种文艺产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需求就有市场,就会有供给,如果文艺产品仅仅是“满足”而不加以合理引导和管理,在文化艺术市场逐步繁荣过程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

因而,应该也必须在引导上下更大的功夫,在引导中“满足”,在“满足”中引导。

陕西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君峰认为,目前文艺评论者的视角还不够开阔,往往仅局限在文艺本身,即文艺技艺、功能与审美本身的范畴。

他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势。

因而,他建议文艺家、尤其是评论家们一定要学习政治,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更多地了解、学习其他知识,哲学、伦理学、精神现象学、人类学以及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等等。

他还再三强调:“评论家一定要学会用大众看得懂的语言说话。

”   与会者纷纷表示,实现文艺引领作用需要每一个从业者都从自己做起,要成为反对 “三俗”的生力军,勇于向“三俗”产品说“不”;要成为打造文艺精品的生力军,保持崇高的文化追求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要成为提高群众鉴赏水平的生力军,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

而在此方面,评论家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说,“三俗”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文艺批评的缺位和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低俗化趋势。

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制订国家质量标准,更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健康科学权威的评论加以引导和认定。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于润洋所说:“在很多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对一部电影、戏剧或其他文艺演出,决定其生死的不是政府、媒体,而是权威的文艺评论家。

故而艺术产品的生产者,十分重视这些权威评论家的欣赏标准和价值取向。

而观众也很重视他们的意见,大都会参考他们的评论和建议有选择地观赏。

”大家表示,我们的文艺评论要善于发现、着力推介那些展现大情大义大爱、传递温暖温馨温情的作品,给社会以正义、给生活以希望、给人们以力量,让人民群众从文艺批评中提高自己对优秀文艺的鉴赏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