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朱子哲学的研究:朱子及其哲学

问请问台湾地区有关朱子学研究特色及局限是什么?。

台湾地区儒学其实可以将理成“朱子学”(闽学)余绪。

从明郑以,如沈光、陈永华都可以视朱子学进步发展,清代官学亦是朱子学,体也是承这余绪。

但这多属教化层,而不及理论建构层,对朱子学反省亦有所不足。

日据代亦然。

台湾这方面建树主要99年以,有成绩应该是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人。

先生贡献主要是史学。

先生朱子新学案》是继王懋宏《朱子年谱》著。

思想义理上,唐、牟二先生贡献较。

特别是牟宗三先生

牟宗三先生朱子学独特见可见其著《心体与性体》,其它散见《国哲学十九讲国哲学涵蕴及其发展》、《现象与物身》等著作。

体说,牟先生朱子学诠释系统与其整哲学体系建构有着密切关系,他判朱子“继别宗”(或说“别子宗”)正是了凸显陆王学是儒学正统。

当然,进步则旨论证其学是继正宗而统,是儒学嫡传血脉。

依我看,这样论述其真实重如何克国民族心灵识危机。

这里免不了有代影子,正也因这影子使得牟先生哲学系统也就难以避免其代局限。

问“代影子”是指什么?“代局限”又是什么?。

答代影子指是彻底反传统主义,是反传统主义泛科学主义,而骨子里则是强政治、军事、济,乃至化霸权入侵,而且这入侵是入侵到整民族精神骨髓。

因而如何克这样心灵识危机,如何克存义危机,变成整民族沉重艰难任。

当代儒学兴起重要如何克这义危机。

强化霸权压迫下,泛科学主义、彻底反传统运动,如火如荼,颇难抵挡;当代儒学就次战,由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做引子,而逐开战火,论证东西方明异,而企图稳住化传统阵脚。

这可以进步地梁漱溟《东西化及其哲学》讲述里见到。

除了化型态学、历史哲学式对比厘清外,当代儒学更从体论、心性论上下工夫。

可以说当代新儒是通了心性论、体论论证,造就了套“道德形而上学”,并以克了整民族存义危机。

问牟宗三先生朱子做出“别子宗”这样分判,对显然是不。

能不能就叙述下?。

答依牟先生说,纵贯创生系统是“道德律”体系,而横摄系统则“道德他律”系统

纵贯道德创生系统,才能及宇宙生生化化,而横摄静涵静摄系统只能是认知层次,而不能及宇宙生化,就实践说,是不究竟、不彻底。

顺着牟先生说法,我们可以进步推证说,只有纵贯道德创生系统才能克整族群存义危机,当代儒学便是继承着这统绪而发扬光。

先生更而认这是孔孟正宗,如,先秦孔孟、宋明陆王,还有当代新儒,便形成了“儒学三期说”。

先生这些论述,港台有很影响。

由沿已久,到了他再传弟子,有不免落入了“口头禅”式宣说,没有真,当然更不可能有批评。

我这么说,并不味牟先生朱子学并无可取;而是说牟先生朱子学有其洞见者,但这洞见是有定局限。

只有到这局限,才有机会跨出这局限。

如,庶几不成牟先生学问罪人也。

作牟先生学生,我以要对牟先生所开启朱子学诠释系统做总体阐释与反省,要仔细衡量牟先生如何“逆格义”限制下,又有如何突破;另方面,则要指出牟先生诠释系统可以做出如何调节和可以探讨新可能。

问依看,治朱子学哪些是该地方?。

答我想把这问题放些说,就说我治“宋明儒学”遭逢几重、常见疑。

只从和事佬观,并由粗略“道问学”与“尊德性”区别,讲明“程朱”与“陆王”,那是不足;甚至进步,论述两者如何调适,而说其融通,那也多半是颟顸。

因,毕竟强调“客观形式性”与着重“主体能动性”,那十分不,须得恰当区分。

从“阳儒阴释”论法理宋明理学是不恰当,因理学即使论述脉络上有近佛老者,但力辟佛老是他们所共通。

较适合理是,他们彼修养工夫论或有所借重佛老,但宇宙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则有所异,不可混漫笼统。

3 从实论(rl)以及客观唯心论(bv l)这两向理朱子

那是不恰当;因朱子哲学虽然有实论或者客观唯心论姿态,但是仍然落“体用、显微无”传统说。

这样哲学是体用相须相涵哲学,它仍然强调切通乎“道”,而不是,朱熹即“道”,而说“理”也。

如勉强要从这入路看,当然会往“建构实论”理朱子,因这是比较起稍稳当办法。

但总说,这样路子仍然有隔膜。

这里所说三可以说是到目前比较常犯毛病。

并且牟先生判定朱子“继别宗”虽有其胜义,但却必真切而恰当。

相对,我以就以牟先生所分判朱子“继别宗”献,型献《朱子格物致知补传》核心,若仔细疏理,将发现朱子学应是“横摄归纵”系统,它与阳明学“纵贯横推”系统,刚可以形成补结构。

问朱熹强调“道德与存致性”,他是如何处理历史化传统问题?。

朱子理学强调是道德超越形式性原则,如前所说,这也是“道德超越形式性原则”、“道德与存致性”围下说。

而这与道统树立也密切相关,朱子认历史化有理想统绪,可称道统

道统与形上是通而,他是历史社会总体,他可做现实指导与统合原则。

道统确立,是从圣贤人物型取择,由历史性衍申,而建立其性,这样建立统绪是理想统。

这理想统面对是现实统,冀其有所对比与批判。

朱子道统说直追三代,而无视汉唐,他与陈亮辩论,菲薄汉唐,而直追三代,想上契尧舜。

他认有宋代是道德理想王国继承者,这里隐含历史跨越,从这样跨越看出,朱子道统论与其太极理超越性是密切相关。

道统说所想做是由历史威权,而成就神圣道德威权;这神圣道德威权对现实威权可以有对比与批判效能。

这历史威权所成“神圣威权”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何,朱子则通其理学予以证立。

太极理追是理想神圣威权证立,如,道统说追而深化道德超越形式理追。

再者,道德超越形式理又如何证立?朱子则通“格物穷理”与“涵养主敬” 这双行辩证统合方式,重要是落实人生活世界实现。

朱子原先颇受延平影响,强调发涵养,则有所向,强调已发和察识;他虽继承儒学道德与存致性”原则,但却跨出了神主义藩篱,而向外格物,向涵养双行路,并且以格物穷理主轴。

如,“道德与存致性”重并不道德实践动力与存动致性,而是道德理与存理致性。

格物穷理所穷正是理,而“理”由伦常日用,而上通太极理,上通道德超越形式性理。

朱子这样思考是将北宋前期所谓“吾儒天,佛氏心”“天”进步道德理性化,而成就套诠释系统

这样儒学是重折,它朝向道德智识主义路走。

或者,我们可以说朱子由这样套道德智识主义途径重新证立了道德形上,因而稳立了道统说神圣性与正当性,从而想推宋代朝向道德理想王国建立可能,并且以这样方式,希望能与佛老理型态能抗衡得。

问请林教授作简单总结。

答近十多年,讲习国儒学日久,愈觉我们华夏化传统道德、知识通,因对二十余年前所写《知识与道德辩证性结构我对朱子学些看法》有进步深切体认。

朱子学方面强调格物穷理,但另方面则强调“涵养主敬”――指出如车双轮、鸟双翼,隐含“知识”与“道德”辩证性结构。

这可以说是由“识别物”而“知止心”,则“明通道”,从知识横摄到归溯存有,即存有即是道德

对比唐君毅先生诠释,与牟先生相径庭,廿余年议者无几,我们可以藉思,进步反思学术社群、诠释权力以及学问系统诸多问题,集朱子学焦,我们将指出该跨越当代儒学限制,而进到崭新诠释世代,国哲学将有新可能,朱子学亦当有恰当而妥贴诠释,即由牟先生所论“继别宗”而以上拙所论“横摄归纵”。

其实,朱子是否悟道,就以下所引段,见明矣!他说。

明德者,人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而昏;然其体明,则有尝息者。

故学者常因其所发而遂明,以复其初也。

这怎么看都难说是“横摄静涵静摄系统”,倒是将它置“横摄归纵”模型下,看就懂,如朱子学也就可以通达无碍,也不必入是否“别子”争辩,也不必把《学》划另型态。

我诚挚地希望样作牟先生弟子们,尤其我辈弟子们能够正视我这区区想,可不要忘了,这是我从98年就提出异议与呼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