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68例骨髓检查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血象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MA的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收集的68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巨幼细胞贫血外周血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骨髓巨幼红细胞超过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颗粒减少的巨核细胞

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是MA诊断的依据,但注意与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6)、溶血性贫血鉴别诊断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细胞形态;鉴别诊断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是由于机体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及其他原因导致的DNA合成障碍,引起的骨髓及血细胞异常为特征的贫血

MA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骨髓象检查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

笔者对我科近年来收集的68例MA患者血象、骨髓象进行分析[1],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月在我院诊治的MA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55.6岁。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有头晕、乏力者45例,心悸、气短者15例,纳差、上腹不适6例,消化不良、食欲减退10例,黑便2例。

病程20d~6个月。

1.2检查方法使用仪器有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等。

骨髓片、血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

骨髓片: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油镜下分类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同时观察骨髓中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尤其是病态造血细胞;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血片中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

1.3治疗方法 重度贫血先输血纠正贫血,同时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叶酸30mg/日口服,维生素B12 500μg/隔日肌注,用药2~3天即见好转。

5~10天化验网织红细胞即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随即HGB、RBC、MCV、WBC、PLT均见好转。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1.0~11.8)×109 /L;PLT:(5~159)×109 /L;MCV:98 fl~138fl;HGB:20g/L~101g/L。

MCH增高,MCHC下降或正常,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

重症者可见红细胞有一定数量的豪—周氏小体,卡波氏环粒系80%表现异常,即WBC减少,核象表现为“核左移”,骨髓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变表现,但以红系巨幼变最为显著。

红系巨幼红细胞超过10%,原早红增加,有核红细胞比例28%~65%,平均45.6%。

巨幼红细胞以早幼红多见,胞体增大,以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甚至呈网状,核发育落后于胞质。

核形呈芽胞、花瓣、分叶状中晚幼红亦可见。

2.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45例(66.2 %),两系细胞减少18例(26.5%),单纯HGB减少5例(7.4%)。

外周血片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分叶核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6叶~10叶)。

见表1。

2.3骨髓象检查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其中极度活跃4例,明显活跃45例,活跃18例,增生减低1例,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减低或倒置。

各阶段均见巨幼红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核浆发育不平衡,核的发育落后于浆的发育,核呈桑叶状,似一盘散沙,即“老浆幼核”现象。

细胞系相对减低,中、晚幼以下各阶段表现为巨幼样变,可见到“胖杆状”细胞贫血越严重,此现象越明显。

3讨论   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内DNA 合成障碍。

叶酸缺乏时,细胞内脱氧尿嘧啶核苷(dUMP)转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TMt)的生化反应受阻。

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细胞DNA合成受阻,细胞核发育障碍,细胞分裂减慢,与胞质发育不同步,导致细胞体积增大,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不正常的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这些细胞未发育成熟就在骨髓内破坏导致无效红细胞的生成。

贫血的轻重与巨幼红细胞增多程度,维生素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2]。

本组资料45岁以上中老年人50例占73.5%,为相对高发年龄。

不合理膳食、胃肠道疾病、吸收功能减低、营养不良是MA发生的主要原因。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为MA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骨髓细胞符合MA的表现特征,可以明确诊断

而MA与难治性贫血(MDS—RA)骨髓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当骨髓细胞巨幼变,有环形杆粒细胞,双核粒细胞,核碎裂幼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细胞出现时,常常造成两者的混淆,容易发生误诊,须做鉴别诊断

两者的主要鉴别点:MA以红系巨幼变为特征,巨幼红细胞超过10%,原早红增加,伴有粒系巨核系的巨幼变,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颗粒形成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MDS—RA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幼红细胞发生胞体大而核不大的类巨变,多核、畸形核、核碎裂幼红细胞常见,粒细胞核分叶减少,颗粒减少,有双核、环形核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常伴随出现,可作为两者鉴别的一个特征,而MA一般不出现小巨核细胞[3]。

巨幼细胞贫血的预后与原发疾病有关。

一般患者在进行适当的治疗后可得到很快的反应,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较慢或不恢复。

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治疗后5~7 天开始升高,以后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逐渐增高,血红蛋白可在1~2 月内恢复正常。

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其他实验室异常一般在7~10 天内恢复正常。

如果血液学指标不能完全被纠正,应寻找是否同时存在缺铁或其他基础疾病。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张之南, 李家增. 血液病治疗学[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8—50.   [3]陈石,施兵.难治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2):68—69。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