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网络成瘾成瘾人格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特征。

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596名被诊断为IAD的青少年施测,比较住院IAD者与对照组的差异。

结果 IAD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FF1)分值低于对照组,过分干涉(FF3)、拒绝否认(FF5)分值高于对照组

IAD青少年的母亲情感温暖(MF1)分值亦低于对照组,而过分干涉保护(MF2)、拒绝否认(MF3)及惩罚严厉(MF4)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1—6],但既往研究多针对在校大中学生,他们的社会功能尚存在。

为了探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教养方式人格特征,进行了本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5月~2006年12月间经作者所在医院诊断为IAD的住院青少年,共607例,去掉测谎分≥8者11例,实有596例,年龄范围14~30岁,平均年龄18±3岁;男性568人,女性28人。

受教育程度初中214人、高中265人、大学115人、研究生及以上2人。

其中10人有过工作经历,其余均无工作经历。

按着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原则从北京市大、中学校选取100名青少年作为对照组

1.2 工具和方法   1.2.1 自行设计的IAD青少年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1.2.2 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在Young的IAD判定标准[7]基础上增补如下内容:(1)严重程度标准:过度上网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如辍学、失业);(2)病程标准:符合症状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月。

(3)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网络成瘾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8],由陈仲庚修订,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和掩饰性(L),共85个条目。

对16岁以下者采用EPQ少年版。

1.2.4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9],中文版为岳冬梅修订。

测评有效性标准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测谎量表,由15个条目组成,得分在8分及以上则认为有撒谎现象,问卷不可靠。

调查表的填写及心理评定均在入院后1周内完成。

1.3 统计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由于本调查中住院IAD青少年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故未对“偏爱被试”因子进行比较。

IAD青少年的父亲情感温暖(FF1)分值低于对照组,过分干涉(FF3)、拒绝否认(FF5)分值高于对照组

IAD青少年的母亲情感温暖(MF1)分值亦低于对照组,而过分干涉保护(MF2)、拒绝否认(MF3)及惩罚严厉(MF4)因子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各因子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IAD青少年的内外向(E)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果见表2。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住院IAD青少年更多地回忆到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均缺乏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自己的事情、持拒绝否认住院IAD青少年还回忆到母亲一方面对自己过分保护、同时又过于惩罚严厉。

国内许多类似的研究也表明,IAD青少年回忆父母存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1—3],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电脑游戏成瘾倾向关系密切[4]。

青少年在面临压力与挫折时不仅无法从家庭、父母处获得情感温暖、理解支持,反而会遭到父母的拒绝否认甚至惩罚,故更容易到虚拟网络中去排遣烦恼。

在同这些住院IAD青少年的访谈中,其中很多人提到从小父母在学习上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自己若达不到则会遭到父母的言语指责甚至体罚。

最初在学校遇到烦心事、蒙受委屈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常常没有耐心听自己把话说完,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下结论、指责自己做得不对。

孩子们感到原来在家庭以外受到的不公正不仅没有被父母理解,反倒在父母处受到二次伤害。

久之,IAD青少年体会到有了烦恼不向父母说才是最安全的。

本调查中,IAD青少年具有内向、精神质的人格倾向,通过与IAD青少年访谈也发现,他们较多自述富于内省、孤独甚至孤僻、不爱与人交流、沟通,朋友较少甚至没有朋友、也不关心他人,有时显得不近人情,较难融入周围环境。

许多应用EPQ对IAD者的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者具有内向、神经质或精神质的人格特征[4—6]。

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IAD青少年遇到困难既不能向父母求助、也无兄弟姐妹可以关照,又无好朋友或同学可以诉说,此时,网络便成为他们逃避压力与烦恼的最好去处。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呆久了,就更加无法适应现实环境、更难回到现实中来,形成烦恼―逃避―再烦恼―再逃避的恶性循环。

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人格维度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0]。

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

4 参考文献   [1]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2]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3]王盼,甘怡群,李敏.高中生电脑游戏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460—462   [4]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7—9   [5]耿耀国,李飞,苏林雁,等.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53—155   [6]孙喜蓉.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58—160   [7]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8,3:237—244   [8]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1—13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   [10]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收稿时间:2007—07—15)。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