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世界遗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是人类生命记忆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基因库。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和民族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把世界遗产教育纳入部分中学教学课程之中。

我校凭借临近故宫、皇城根遗址公园、王府井等皇城景区和文化特色街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世界遗产教育资源,自2002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教育研究的探索。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得世界遗产教育我校已形成一种特色教育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重点课题“依托北京世界遗产,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二五”立项课题“在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视野聚焦在世界遗产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相结合,依托学校周边世界遗产故宫教育资源,用北京的世界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我们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融入世界遗产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积极开发了多门类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积极建设三级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

1.学科教学渗透。

通过培训与指导,我校有23位涉及13门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本学科的授课中进行了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化学老师在讲解《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青铜器、陶瓷、景泰蓝等国宝的主要成分和加工工艺为媒介,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宝贵历史遗产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并通过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会给世界遗产造成损害的化学过程和化学原理,初步了解相关的文物修复、保护方法,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使命感。物理老师在讲解“气化和液化”知识点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前探究作业“了解故宫宫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和其外形、选材”,提出了问题:“古代宫殿中没有空调,为什么还能使人感到凉爽?”。

此外,我校还举行了“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多学科综合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初二全体学生在各科教师的协助下,成功地将课堂移到故宫,进行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走进文化大课堂——故宫》的活动。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语文课文《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任务,而且进行了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在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依托周边文化遗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例如:以“我身边的历史——65中校园周边文化遗产探究”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理论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学生围绕故宫故宫外八庙、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皇史晟等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知名人物和周边年长的居民进行采访。最后,学生们将调研结果整理,制作成展板在学校展出,并为学校其他学生进行了讲解。

在社区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小组走进社区,耐心辅导居民制作中国结,进行茶艺表演等。世界遗产小组的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王府井等热闹的街头发放自制的世界遗产知识宣传单,向公众宣传世界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加入到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列。

3.地方课程

在地方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校依托周边的世界遗产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北京世界遗产实践活动故宫研究性学习,故宫外八庙探究学习,故宫、北大红楼中英双语义务讲解活动,等等。

开发校本课程,探讨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途径。

1.校本选修课。

目前,我校已开设多门世界遗产教育校本课程,如“我们的世界遗产”“剪纸”“中国结”“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双语导游”“世界遗产教育与国学”“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实践活动”“对联赏析”“茶文化与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纳入课表,每周五下午校本选修课时间定时开课。

我校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初、高中学生的校本教材,如《我们的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国结》等。“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编写了《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实践活动》《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双语导游》《茶文化与修养》等世界遗产教育的校本教材。

学生们说:“通过对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仅使我对国内外的名胜之景有所熟悉,更增进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希望我国的这些文化精髓得以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会肩负起把它传承下去的这份责任。运用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去发现更多值得保护的、珍贵的遗产痕迹,使我国的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2.遗产地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故宫义务讲解员培训学习后,到故宫做义务讲解员,向游客讲解故宫,宣传中国的文化遗产。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小组成员参加故宫博物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到遗产地当志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故宫义务讲解服务。

通过遗产地实践活动,同学们从最初对文化遗产的懵懂理解到热情投入的宣传,从面对同学羞涩地不敢张口到站在故宫的大殿前,充满热情地面对众多的中外游客侃侃而谈,他们经历了很多,也在活动中长大成熟,成为我国遗产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同学们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当讲解完成之后,看到游客们满意的笑容,听着他们的称赞,那种从未有过的强烈的成就感,永生难忘!听着他们说一定会保护世界遗产的承诺,我觉得自己尽了身为志愿者的义务。”。

设立中学生世界遗产日,形成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为了广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我校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中学生世界遗产日,自2007年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7届中学生世界遗产日。每年的遗产日都会精心确定主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争当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传承世界遗产,践行人文奥运”“探寻文明根源,传承民族文化”等,并根据当年主题组织全校范围的世界遗产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开展的活动有:征集我校“中学生世界遗产日主题、口号”;世界遗产知识竞赛;世界遗产知识讲座;绘制“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条幅长卷;昆曲、古琴欣赏;编织中国结、剪纸;故宫义务讲解员实践;“博物馆进校园”展板展示;学生自制展板——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宣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旅——故宫综合实践探究”的综合实践课展示;在学校操场组织世界遗产游园会活动,模拟故宫、鼓楼、北大红楼、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皇城根遗址公园七个文化遗产地的讲解宣传和遗产地绿色环保的宣传;全校世界遗产教育主题中英双语演讲比赛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园活动,等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园活动中,我们根据中学生特点,挑选学生容易动手操作、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如面人、脸谱、风筝、毛猴、烙画、泥人、吹糖人等,请北京非遗促进会艺术大师现场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师生们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体验互动活动。通过我校学生世界遗产活动,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实现了对全校普及文化遗产教育的目的。利用本土文化遗产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成为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使者。我校世界遗产教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了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教育学生带来的收获。

1.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世界遗产教育讲座、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宣传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的意义,从内心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价值。中学生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世界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了,才能带动整个社会保护传承世界遗产学生在学习文化遗产特别是本土文化遗产时,从中感受到先人的伟大和睿智、历史的荣辱以及人类文明的足迹,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诚和历史责任感,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听讲座、收集资料、手工制作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内涵、文化积淀,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了学生多元文化的视角。

世界遗产教育向青少年介绍全球各地的世界遗产知识,向青少年传授继承传统、捍卫文明、传递和平、合作发展的精神,使学生科学地审视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传统,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形成历史的眼光、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形成文化多样性视角,最终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方面作贡献。

编辑 王宇华。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