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的是爹妈

在等公交时,听个年轻妈妈在教训孩子:“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你非要在外面挨打挨骂吗!” 毕业论文网   不能好好说话的,正是孩子妈。

笑了一路。

忽想起,跟老妈的一场对话。

因为次日要去福州,所以先打了电话。

妈:明天下雨啊。

我:知道,不要紧的。

妈:唉,你一出门就下雨,你妹妹出门从来就是晴天。

我:那你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不用去看你了?   妈:你看看,天气明明好好的,为什么你一来,就下雨呢?   我:这不是春天吗?再说,天气就两种,下雨和不下雨

我有什么办法?   这种母子对话方式,是从小养成的。

我也不能好好说话。

估计,这辈子是难改了。

小时候挨揍比较多。

前些日子,一帮朋友在微群里,比拼幼时的承受力。

我忍不住,炫耀了下光荣历史:“切!你们那也叫挨打?我妈打我,身上没有青一块紫一块,那就不能叫打。

”   我没说的是,如果是跟小朋友起了冲突,还会有另一种情况。

老妈为了阐明教育成果,会在胖揍之后,把我拖到对方家里,展览我身上的巴掌印和青紫痕迹。

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老妈有时候打少了,会很惊奇:“咦,你又很久没挨揍了,皮痒了吗?”老爸则反过来对我妈不耐烦:“你呀,要打就好好打一顿,不要零敲牛皮糖。

”   中国人有句老话:“你是我的前世冤家

”回身一望,到处都是冤家

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打法,技术流派繁多。

有个女性朋友,她家里常备一根藤条

老爸喜欢用藤条老妈擅长掴巴掌。

其实,我妈喜欢的是工具派,只是因为拖延症,老是忘了。

不过,有时领着我出门,一看到趁手工具就说,嗯,这个打人疼,不听话可以用来打你。

我听了,胆战心惊。

还好,她总会忘了,还是使用铁砂掌手法。

如果手累了,改成拧掐法。

最后一次挨打,是什么时候,我完全失忆了。

这一点,还是女生的记忆力好。

那位朋友说,她挨打的毕业仪式,在16岁。

那一次,老爸又启用藤条

她大喊:“我已经来月经了,是成年人,你再碰我试试看!”夺过藤条,一把撅断。

后来,再也没挨打了。

动手打孩子的父母,肯定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这跟孩子少也有关系。

只是,前世冤家倒不见得减少。

方式,是相互绑架。

有??朋友,儿子沉迷手机。

一气之下,坚决没收

读高中的儿子,暴跳如雷:“马上还我!不还,我就跳楼!”   前两天,她看到了儿子写的作文。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对母亲,是怀有恨意的。

从小到大,我都生活在她令人反胃的阴影下。

哇,买了个乐高,玩两天,没收!哇,买了个PSP,玩两天,没收!哇,买了个手机,用一星期,没收……她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她可以贬低我的一切,她可以随意没收、砸毁我的东西,她可以让我不止一次产生不好的念头。

当然,这有违我做人的原则,太不负责任,我才不会去死呢。

”   我读完,心有戚戚,也略替她欣慰:“很好嘛,你儿子很坚强。

”   但这朋友也一肚子委屈:“我不让他用手机,他说,那你也不许用,我就不用啦。

让他每天30个英语单词,他说背不下来,我就陪着背啦。

还要怎么办?”   确实不好办。

问了一下,这位妈妈小时候,果然也是个挨打的主。

前世冤家”游戏,当然会有升级版的,这对母子就是。

时代还是有进步的。

至少,现在的小朋友,敢在作文里反击他妈妈。

小时候,被打狠了,只敢跟妹妹说:“哼,再也不理她了。

”只是,才一回头,又追着叫妈妈了。

有时反省自己,特别喜欢从后头拥抱女人,估计就是被老妈打怕啦,在女人跟前缺乏信心。

挨揍到16岁的那位朋友,跟我说:“前几天,听到老爸跟老同事打电话说,我们现在对丫头可好了,我们就跟着她。

我当时……竟然,释然地笑了。

”   她顿了顿,说:“小时候,我可是写过血书,长大了要报仇的。

”她摇摇头,笑了笑,“哎,此生大仇难报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