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

【摘要】小儿慢性咳嗽病情顽固,缠绵难愈,根据临床实践,就小儿慢性咳嗽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提出自已体会

【关键词】咳嗽 中医诊治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证候之一,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内经》[1]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然不离于肺。

由于肺本娇嫩[2],加之小儿脏气未充,更易受而为病,如调治不当易则转为慢性,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使医者头痛,俗言名医怕治久咳。

所谓的慢性咳嗽通常指[3]:1、咳嗽至少3周以上;2、咳嗽是目前唯一的症状;3、不伴咯血;4、否认与咳嗽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近期X检查难以确诊。

该类疾病病因不明,症状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较多,检查手段复杂,费时和花费大而影响诊治

笔者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此证,颇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1 病机证候特点 1.1 外感失治,余邪未尽 咳嗽多由外感病邪侵犯所致,因调治不当,余邪未尽,日久不愈,则转为慢性

余邪者,或外感、或痰湿、或燥火,各邪易于夹杂。

如患儿觉咽微痒,遇风则咳甚,或少许鼻涕,多为外感余邪,涕清稀者多为风寒余邪,涕黄浊者多为风热余邪;咳声不爽或重浊者多为痰湿,痰白为寒,痰黄为热;咳嗽阵发,饮水则咳减,伴咽痒、便干者多为燥火余邪。

1.2 内伤脾肺,正虚邪恋 小儿脏气未充,由于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或饮食不洁而为食滞或虫积,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蕴湿成痰,痰湿上壅于肺,阻遏气道,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肺为娇嫩,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或复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气愈伤,致为虚咳。

虚者多为脾肺气虚、肺胃阴虚,多伴食滞、痰湿或虫积。

如患儿偶咳,舌淡苔白多为气虚;阵咳,干咳痰少,舌红苔少多为阴虚。

1.3 喂养失当,调护失宜 小儿哺乳喂养,重在“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四时起居,重在“知寒知暖”。

由于父母对小儿过于宠爱,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无所节制,形寒饮冷易伤肺,辛香燥炙易伤脾胃,肥甘厚味则助湿痰;或脏本娇脏,外合皮毛,而且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患病期间或逢气候变化,易复感外邪。

2 治疗重点 由于小儿慢性咳嗽有上述诸种病机证候特点,调治用药历代医家已详尽,在此不多赘述。

笔者认为在调治过程中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以宣降为大法 咳嗽不离于肺,肺为清虚之脏,主宣发肃降,肺宣降失职而发为咳嗽

治咳应以宣降肺气为大法,有邪则宜以宣散祛邪为主,少佐降逆;体虚者以收降为主,少佐宣散

小儿慢性咳嗽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宜以收降为大法,少佐宣散

宣散用药如麻黄、荆芥、桑叶、淡豆豉等;收降用药如半夏、五味子、枇杷叶、白前等。

2.2 用药宜轻灵甘淡 余邪者,邪轻;又肺居上焦,非轻不举,故祛邪用药宜温和轻灵,如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芦根等。

辛咸苦性药物小儿难于服用,故用药宜甘淡,如车前子、冬瓜仁、陈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等。

2.3 不忘补虚固本 慢者必有虚,小儿形气未充,尤为易虚。

补虚固本,以肺为主,兼理五脏,多责之脾胃,盖脾者肺之母也。

小儿理脾胃重在消食开胃,宜选用健脾消食药;有虫积者则宜驱虫消积,可选用驱虫药如百部、川楝子或西药肠虫清等,虫积化则胃气易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