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cba直播艾菲 中国体育保险的困局

12年前,一次跳马练习中的意外令桑兰高位截瘫。

那时,17岁姑娘的坚强和乐观曾感动中国

12年后,桑兰通过微博连续发文,直指当年受伤实为人为事故,自己要讨个说法。

真相总会还原,有理总能走遍天下。

桑兰讨说法是忍无可忍还是借机炒作?跨国官司是胜券在握还是诉讼无门?争论是非莫如解读是非背后的问题――现在,29岁的桑兰之于中国体育,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她引发了感叹,一声关于中国运动员维权和中国体育保险制度亟待完善的感叹。

官司事件将桑兰重新推入公众视野。

很多媒体追问:做一场胜机渺茫的诉讼,意义何在?桑兰表示,打官司一方面是要追讨公道,还原一个事实的真相。

另一方面,她急欲寻求更多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桑兰的焦虑反映出的,其实是中国运动员普遍面临的两大困境:商业化体育保险的制度缺陷和举国体制现阶段缺失对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尤其是,两种体制之间的断裂给运动员带来的巨大风险。

中国体育保险专业性缺失的根源      桑兰受伤事件一度被外界视为完善中国运动员保险制度的标志性拐点。

在她受伤并获得美国方面高昂的医疗保障金额度后不久,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开始为1400名国家队运动员投保了运动员伤残险。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

据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对2010年赔付情况的统计,赔付金额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综合性文件。

但是目前很多地方体育局由于种种困难,一直无法落实。

许多退役运动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一些伤残运动员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12年过去了,保险制度和执行手段的具体完善,并未随着保障意识的巨大提升而有寸进。

2007年,浙江队小师妹王燕复制了桑兰的伤情,处境比之桑兰却有着天渊之别,赔偿金加在一块没超过50万元,这个金额很难对她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起到实质性的保障

因为体育商业险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体育界更多转向了行业互助保险――残酷的是,这是一份运动员退役之后就会自动失效的福利。

中国和美国的这种差异,源自中国与国际体育保险专业性上的悬殊。

国际体育界早已针对运动员开辟了专业而多样化的险种。

2002年世界杯,贝克汉姆就为自己的右腿投保1.5亿美元。

马拉多纳、罗纳尔多也都曾经为自己的腿投保。

国内保险公司在体育保险费率上却缺乏基本数据,以至于条款设计大而化之,没有针对伤病和运动创伤的具体细则。

刘翔2007年的那份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平安亿元保单,无法为刘翔的双脚按海外保险公司1350万美元的估值投保,按中国平安的保单他只有在意外去世或达到残疾标准时才能获得赔付。

造成中国体育保险专业性缺失的,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中国保险业固然难辞其咎,但他们也有苦衷:开辟新的险种所需要的两大外部条件――相关经验信息和相应市场,中国的商业保险业其实都不具备。

举国体制影响下,中国体育保险在目前阶段的专业化,非不为,实不能。

勿让“冠军搓澡”的悲剧频繁上演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年代,更可能是最“坏”的年代。

北京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的大手开始逐渐放开,市场化和职业化的介入让他们可望在职业体育领域找寻更多的淘金机会。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运动员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体制的庇护。

“老无所依”的焦虑注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纠缠着中国运动员

如果像桑兰这样拥有公众人物身份、永久事业编制、千万美元赔付、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体面工作的退役运动员,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不安全感的话,那么更多默默无闻的运动员,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等生存问题困扰的接近80%。

近年来,有两名退役运动员的遭遇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是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

1994年,邹春兰从吉林省第一体工队退役后,因文化水平太低,不善谋生,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谋生,被称为“冠军搓澡工”。

另一个是曾获得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冠军等多枚金牌的艾冬梅,退役后因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去摆摊,甚至叫卖自己的十几块奖牌。

桑兰12年前的受伤到今天准备打官司,从邹春兰改行搓澡到艾冬梅摆摊糊口,荣誉背后的她们为何总是面临相同的经济窘境?著名体育学者金汕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保险系统无论从认知到执行,都和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

而且一些行政单位就想着金牌效应,一些俱乐部就想着赚钱,这也透露出中国体育的急功近利的一面。

体制之手逐渐淡出,市场和相关保障却很难以健全的方式及时接替,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将要站上这块中国体坛危险的“断裂带”。

如果市场和体制的交接不能及时完成,体制庇护与商业保险制度的交替留下过多灰色地带,那么门卫才力和搓澡工邹春兰这些冠军的悲剧,也许将会更频繁地上演。

在这个运动员最不“保险”的年代,该是保险业给把力的时候了。

有比金牌更为重要的事情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滑冰名将叶乔波就曾呼吁:“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我希望大家在关注2008奥运会成绩的同时,还要想到有比金牌更为重要的事情。

”而且在那年的政协会议上,她还提交了《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问题及建议》提案。

上海体育界资深专家段翔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全民体育,要想在竞技体育领导域取得成功,要想在奥运会上登上巅峰,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都要进行魔鬼训练。

不同的是,在欧美一些体育事业发达的国家中,体育训练更加人性化一些,运动员自我选择的空间更大,运动员伤残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而在中国,“金牌任务”更加沉重,而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保障制度却很不健全。

据记者了解,随着各省区市各级运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退役运动员也在逐年增多,但本该与之适应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中,有的甚至长达10年之久。

得到“妥善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只有千人左右。

“现在的情况是,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在国家队里出成绩的运动员,基本上都不愁退路。

但对于塔身和塔基,也就是国家队的基础力量,我们的保障力度相当薄弱,更何况还有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区别。

”叶乔波告诉记者,“其实,‘安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叫法,现在的说法是一次性补偿,补偿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

”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最多给退役运动员补10万元,但是大部分地方也就是几千元,而且还不容易拿到。

对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带着一身伤病离开奋斗多年的运动队后,只能拿几千元补偿费,确实令人同情。

“现行《体育法》纲领性过强,没有对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社保互助进行具体的立法保护。

”叶乔波说,“所以,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已成为了社会负担,并非是危言耸听。

”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桑兰要打跨国官司这件事褒贬不一。

在某网站一项调查中,有76%的网友认为,此举是中国体育界维权意识的进步,桑兰有权为自己申诉。

中国之声”体育评论员梁悦认为,无论如何,这件事情还是给中国体育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给两方面的人提了醒,一个是我们的管理部门,要给运动员保险成为共识。

一个是给运动员提了醒。

桑兰事件后,很多运动员加强了上保险和维权的意识。

桑兰的人生已经因12年前的事故改变了轨迹,但愿这场迟到的官司能触动中国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让今后更多可能遭遇不幸的运动员不再只能空悲叹。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