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津市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笔者就广大市民关心的津市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津市 就业就业 对策      一、就业与再就业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类劳动力13.28万人,城镇劳动力5.76万人,农村劳动力7.52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52万余人,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210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6000余人。

“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安置18296人次,再就业安置14734人次,其中安置“4050”人员3218人次,全市年劳务输出3800人次以上,目前,外出务工人数为30178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2%。

截至去年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8%,控制在4.6%目标以内。

二、就业与再就业存在问题      1.就业者思想认识观念与就业现实要求反差大矛盾突出。

突出表现在我市公益性岗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不充分,一方面是大量的公益性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岗位空缺,急需大量劳动用工,而另一方面却是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举目张望等待就业

据我们对再就业人员随机抽样和走访调查,等待政府部门安置的约占30%,不愿意或未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组织就业的约占70%。

特别是不少大中专毕业生仍然只盯着行政事业单位一块,不愿意更不乐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

2.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创业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部分负有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职能部门缺乏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动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招收“4050”人员和女性等就业困难群体仍持有偏见。

据调查50%的下岗失业人员认为工商、税务在再就业的减免税费政策上只落实了部分,认为未落实的占39%,有相当一部分再就业人群想创业但不敢创业。

3.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且有名无实严重影响了失业人员这一主要就业渠道。

许多待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没有给职工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我市40多家规模企业全部参加了6项社会保险的仅仅10余家,约占总数23%,大多数企业只为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种保险,还有不少企业只为管理人员、中层骨干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他职工一般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因而大大影响了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

4.失业人员劳动技能素质与就业岗位严重不匹配。

我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少、技能水平低,与发展经济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据调查下岗职工受过正规中高等教育者较少,78%以上的下岗职工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参加过技能培训不到60%,68%的下岗失业人员无技术专长,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或熟练工种。

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只占31%,61%的下岗失业人员因没时间或缺资金而不能参加技能培训。

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下,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需要,不少岗位空缺。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受教育程度相对城镇人口偏低,难于适应非农产业的需要。

由于专业技能缺乏,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就业水平和质量,在向二、三产业转移时,职业的范围只能限定于脏、累、苦、险等工种,如建筑、环卫、修理、餐饮等岗位,造成低层次劳动力供给过剩。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