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虚肝郁探讨抑郁症的治疗

作者:谢利军,唐启盛,常立果。

【摘要】 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病机为肾虚肝郁。临床以益肾调气、解郁安神法调治,收到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肾虚肝郁.中医病机;肾虚;肝郁中医).病理生理学;脾气虚。

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兴趣降低、主动性降低等精神运动性迟滞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其发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可伴随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继发性抑郁症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治疗因素非常重要,若治疗不及时、不适当或不充分,极易导致慢性化。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抑郁症肾虚肝郁论治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

1 病因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

西医学认为,抑郁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哭泣、悲伤、失望,动力缺乏,思维障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等一系列症状。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可归结于此病。中医将本病归属于郁病的范畴,认为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善哭、失眠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各种症状。中医之郁又有郁病与郁证之分。郁病是对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包括了中医郁证、失眠、健忘、脏躁等病种中的某些类型。据其临床表现,现代中医界认为它与中医古籍中的“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情志疾病相类似,将其命名为“郁证”。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曰:“犯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化多端,可以引起多种症状,故有“六郁”之说。结合现代的观点我们认为,常见的负性社会生活事件如居丧、 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对于抑郁症发病起到诱因作用。另外,创伤、无助感、遗传、个性特征、社会阶层等因素都可促进抑郁障碍的发病。总之,抑郁障碍病人普遍地对生活经历产生扭曲的体验,加之消极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及悲观和无助,从而引起行为和情绪上的症状。虽然抑郁症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与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引起气机郁滞”密切相关。

2 病位主要在肝、肾、心,与脾有关。

抑郁症患者中,或为素体肾精不足者,长期忧虑不解,或经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损;或它脏病变日久,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肾精亏虚则脑神失养。此外,长期郁怒不畅,则肝失条达,气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或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则忧郁伤神,导致心神不安,脾失健运。可见,抑郁症发病与肝、肾、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能影响脾。

3 病机主要为肾虚肝郁

正常情况下,如五脏功能正常,化生气血充足,则心神得养,脑神得充,气血阴阳调和,自然情志调达。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患者疏泄功能失常,经脉气机不畅,可见郁闷烦躁、胸胁胀痛、脘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