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新体系

摘要:在中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出现,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音乐教育新体系强调,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体系

从2012年开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始试点推行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新体系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新体系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在国际较有影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雅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卡尔·奥尔夫—节奏核心思想、柯达伊—多声部教学三大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改变现有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世界上先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结合,使这些国际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得以实践。

二、新体系它新在哪里?

音乐教育新体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源自生活,而且是从学生音乐感受入手进行教学教学形式丰富,有歌唱、有律动、有节奏游戏的联系、即兴创作等,由浅入深,学生在这样立体的教学模式下,对音乐体验感受是主动的,可以在体验中抓住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比如音乐的节奏元素、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段。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中自己体验获得知识。

简单的说,新体系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能让他们在音乐中真正感受音乐的美。

三、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异同。

1.都是大众性的音乐教育而非专业性的音乐教育。

2.都是遵循以人为本而开展的音乐教育,而非以乐为本的音乐教育。

3.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系统的体验音乐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两者的不同就在于新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突出中国音乐教育实际。

四、新体系高中音乐教学中。

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高中阶段的音乐课一般以音乐鉴赏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属于高级阶段。学生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音乐情感体验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曲目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使学生理解时代背景、风俗文化等对音乐形式与表现内容产生的影响。在第七期“国培计划”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学习时,观摩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印象深刻。教师将叙事诗《嘎达梅林》分发给全班学生,在悠扬深沉的蒙古音乐背景下,学生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分段朗读诗歌,这种别出心裁极具感染力的音乐鉴赏教学模式,颇具鉴赏和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联想和想象。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蒙古民族立体的、动态的宏伟画面,音乐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结合,避免了教师的空泛说教。达到了新体系提出的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的目标。在鉴赏西北花儿《下四川》时,从“语境”出发,用方言朗读歌词,情趣盎然,再用方言进行演唱,采用领唱、合唱多种演唱形式,参与性强,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音乐风格。这些声乐作品歌词能很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最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歌,反应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在欣赏器乐作品时,先从标题音乐开始,发挥其形象生动性。如《动物狂欢节》、《瑶族舞曲》等,学生通过听辨乐器音色、感受调性变化,体验意境,感受旋律的情感。

以上成功的教学案例,由于采用了以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而不是我们传统的分析、讨论式的用语言解说音乐的方式,学生音乐课上既学的轻松,又不脱离音乐的本质。这才是真正地大众化音乐教育。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很多教师往往音乐只让学生听了一次,马上开始讨论问题,不是体验音乐而是分析音乐,改变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光有体验,但这种体验形式单一,往往就是反复的听,或有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缺少对音乐感受与理解。另一种则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语言分析,学生似乎从语言中知道了音乐的特点,但不是从感性上认识音乐,不符合音乐感性为本的艺术特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这些教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学生音乐感受越来越浅,最终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学活动中,“听”是途径,“动”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多方位、多式样的,帮助教师音乐教学中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授课,也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鉴赏音乐,增强了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力,达到“从听入手,动在其中,诱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的。当然,新的音乐教学体系换需要教师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创新和丰富,使“音乐体系”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