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山塘健康高产养鱼技术探讨

山区山塘健康高产养鱼技术探讨。

山塘在福建内陆山区建设于二十世纪70~80年代,其主要用作农业蓄水与灌溉,数量多,规模大,每个山塘面积30亩—200亩不等,仅在三明就有550个,总面积近一万亩。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山垅田耕作制度的改革,部分小山塘灌溉用途也随着相应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山区小山塘水面的作用,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发展山塘健康高产养鱼是实现这一效益的有效途经之一。本文以三明市一口49亩荒废山塘,经过改造建设,2013年主养草鱼、鲤鱼为主,搭配混养鲢鱼、鳙鱼、鲫鱼等,采用投喂鱼用配合饲料和种植黑麦草、玉米草养鱼相结合为例,进行探讨总结。  一、材料与方法  (一)山塘条件  养殖示范户养殖山塘地点较为开阔向阳,周围无污染源,山塘底土质为壤土,保水性能好;水质清新优良,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同时水量充足,随时可满足鱼类生长应急所需;该口山塘设置独立的进排水渠、进出水口,进排水方便;面积49亩,深度2.5—6米,可保持水深23.5米;池底平坦,略向排水方倾斜,能排尽所有池中水;同时供电线路、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便于饲料苗种、成鱼等运输和渔业机械供电;配备3kw叶轮式增氧机3台、自动投饵机2台、捕捞定置网1张。  (二)鱼种放养  1.苗种来源  按照苗种质量要求,放养鱼种来源于有资质认定的三明市小蕉鱼种场。  2.品种选择  根据周边地区市场需求,采取放养大规格鱼种。主养草鱼、建鲤,搭配混养鲢鱼、鳙鱼、鲫鱼、三角鲂等。本文由收集整理草鱼放养规格15—24㎝,建鲤放养规格9—12㎝。放养鱼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鳞鳍完整,无病无伤。  3.鱼种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为2013年2月—3月。  4.鱼种放养密度  该口山塘投放尾重20—50g(15—24㎝)的草鱼1.5万尾,亩投放306尾;投放尾重10—25g(9—12㎝)的建鲤1.3万尾,亩投放265尾;投放912㎝的湘云鲫0.75万尾,亩投放153尾;投放12—18㎝的鲢鱼0.4万尾,亩投放82尾;投放12—18㎝鳙0.13万尾,亩投放27尾;投放69㎝的三角鲂3500尾,亩投放71尾。所有鱼种放养前均用3%的食盐水和1%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鱼体5—10分钟,草鱼放养前全部注射灭活疫苗。  (三)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以全价颗粒状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配合饲料采用通威料。青饲料可利用山塘边山坡地、荒田种植,10亩青饲料地,冬春季种植黑麦草,夏秋季种植玉米草或杂交狼尾草。  配合饲料投喂初期,进行摄食驯化,辅以一定的声响使鱼类聚集于水面集中摄食,驯化时间为3~5天。投饵时先投青饲料,后投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用投饵机自动投喂。日投喂2次,颗粒饲料投喂量初期为鱼体重的7—8%,中期为鱼体重的5—6%,后期为鱼体重的2—3%,同时要依据天气、水温和鱼类摄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青饲料投喂量按每50千克鱼重量,投喂10千克青饲料。在疾病易发季节,适当减少投饲量,一般为平时的70—80%,夏季高温还要避免草鱼吃夜草。  2.水质管理  主养草鱼水质管理十分重要,要做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主要措施:一是适时加换水。鱼种放养完毕,分几次将池水逐渐加深至2.0米,后期随鱼体成长加深至2.5米,再根据季节、草鱼生长活动情况每3—5天加换新水10—15厘米,并排出部分老水。保持水质清爽、活嫩,促使草鱼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摄食消化,提高饲料报酬率;二是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追肥,春秋季每公顷池塘施腐熟过的有机肥1500—2500公斤,夏季高温施无机肥。晴天施肥,阴天、闷热天不施。调整水色为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0—35厘米,促进浮游生物繁衍增殖,满足鲢、鳙鱼对饵料的需求;三是调节池水pH值。山区水质普遍偏酸,从4月开始,每7—10天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每亩用量为10公斤,以调节水质,尽可能将池水pH值调节至7.0—7.5,加速鱼体生长;四是合理开动增氧机,一般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从夏季开始每天清晨开机1~2小时,阴雨天从下半夜开机至天亮,使池水达到较高的溶氧状态。同时配合使用水质保护剂、有益细菌制剂等方法改善水质,控制池内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并满足草鱼对水环境的特殊要求。  3.日常管理  勤巡塘、勤观察,及时清除塘中残草残食,认真做好生产管理日志等工作。  4.捕捞上市  坚持常年捕捞,均衡上市,合理密放,多品种多规格套养,以达到增产增效目的。一年轮捕3—4次,每次将1.25千克以上草鱼、鲢鱼、鳙鱼捕捞及0.75公斤以上的鲤鱼上市,并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夏花,以解决来年生产所需的大规格鱼种。轮捕要在早上6时前完成,操作要轻便迅速,避免鱼体受伤,引发疾病。鲜鱼捕获后,在原水体中暂养半天到一天,待排泄物排空后再装运上市,采取活鱼车运输。  5.病害防治  草鱼养殖中主要病害有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其流行广、危害大。生产中加强预防,从清塘、苗种放养水质管理、饲料投喂、食场消毒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优良的生存环境,使养殖鱼类不易得病。药物预防主要措施有:一是草鱼种在放养前注射病毒性出血病、细苗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四联疫苗,每尾注射剂量为1.5—2.0毫升。二是每半月食台消毒一次,方法是在鱼吃食完用500克漂白粉溶水后泼洒在食场周围;也有用挂袋方法消毒,每个食台挂3—5个,每袋装漂白粉100克。三是6—10月鱼病流行季节用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生石灰等进行池塘消毒,每月2—3次;并用大蒜素、三黄粉、抗菌素等拌饵投喂,预防和控制草鱼主要病害,连续投喂5—7天为一疗程,每月1次。日常还要加强鱼体检查,发现锚头鳋等寄生虫,根据寄生虫种类及时用杀虫精,或硫酸铜、流酸亚铁合剂等药物全池泼洒。  二、试验结果与经济效益  至2014年3月共收获各类商品鱼35.037吨(见成鱼收获产量情况表2),获产值33.636万元(按每公斤9.6元计算),扣除生产总成本共26.015万元(其中苗种费4.25万元,饲料费17.49万元,田租、山塘改建造折旧费2.95万元,电费0.2万元,渔业机(具)折旧费0.165万元,雇工费0.96万元),获利润7.621万元,亩产鱼715公斤,平均成活率92.36%,投入产出比为1:1. 29,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经济效益分析表3)。  三、小结与讨论  1.山区山塘众多,有水源的山塘经过改造建设,并配上投饵机、增氧机等设施,可进行鱼类的高产养殖。  2.草鱼系淡水养殖优良品种,其生长快,价格稳定,深受养殖户喜爱。试验结果表明,在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的山塘主养草鱼搭配鳙、鲢、鲤、武昌鱼,其养殖技术可行。同时搭配青草投喂,使草鱼等产品质量更属于原生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草鱼因病害多,整个养殖过程要始终注重病害的防治,采取彻底清塘,疫苗注射,药物防治等,这种综合与定期的防治方法是有效的。  4.部分山区山塘地处偏僻,又年久失修,合理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今后探讨的重点。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