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移位术修复小腿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29 例

作者:马先华,齐少中,陈廷刚,付晓旭。

【摘要】 目的 探讨用不需吻合血管的皮瓣移位术修复胫腓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骨和/或内固定外露的方法。方法 29 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经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术后,骨和/或内固定外露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肠肌旋转皮瓣、交腿皮瓣Ⅰ期或Ⅱ期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存活,经6~30个月随访,骨折均达临床愈合。结论 不需吻合血管的皮瓣移位术是修复小腿骨折内或外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骨和/或内固定外露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胫腓骨。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直接暴力所致,绝大多数为粉碎性骨折。过去对此类损伤修复较为困难。近五年,我院采用同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肠肌旋转皮瓣、交腿皮瓣修复小腿骨折内或外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骨和/或内固定外露29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9 例,男23 例,女6 例;年龄16~64 岁,平均39.2 岁。左侧18 例,右侧11 例。致伤原因:压砸伤21 例,车祸伤8 例。均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其中上段2 例,中段5 例,中下段13 例,下段9 例。受伤至清创时间:6 h内23 例,6~12 h4 例,12 h以上2 例。Ⅰ期皮瓣移位术11 例,因急诊手术后,挫伤皮肤软组织坏死;骨与内固定外露行Ⅱ期皮瓣移位术18 例,其中9 例骨外露处感染、波及髓腔,在皮瓣移位术前已经有效抗生素灌洗、湿敷1~2周。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4 cm×8 cm,最小6 cm×5 cm。

1.2 方法。

1.2.1 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 严格按照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的原则和要求,彻底清创、骨折复位。本组25 例行钢板内固定术,其中11 例加钢丝固定,6 例合并内、外踝骨折加用松质骨螺钉内固定;2 例中段骨折粉碎不严重,行带锁髓内钉并钢丝内固定术;2 例因受伤超过12 h,予外固定支架固定

1.2.2 皮瓣移位术 首先对受区作严格的创面清理、取布样。a)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本组23 例)。在外踝与跟腱的中点与窝中点做一连线,为皮瓣轴心线,旋转点在外踝上5~7 cm处,测量旋转点至受区最远端的长度,皮瓣长度放长15%。根据布样放大15%切取皮瓣,但两侧不超过小腿侧中线,注意布样方向与皮蒂位置相对应。先自小腿近端皮缘游离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并切断,自深筋膜层逆行切取皮瓣,保留蒂部神经血管3~4 cm宽筋膜蒂,经皮下暗道或明道转移皮瓣,与受区缝合。根据受区出血渗出情况,酌情放置引流。供区创面自行缝合或植皮覆盖;b)腓肠肌旋转皮瓣(本组4 例)。根据布样按以下设计皮瓣,前缘在受区创面的内侧,后缘在后正中线,上界稍高于受区,但不超过窝,下界在内踝上5 cm以上。旋转点位于皮瓣远离受区一侧,旋转点到皮瓣顶角的距离大于其到受区最远距离3 cm以上。自远端向近端取切皮瓣,注意腓肠肌下方的皮瓣从深筋膜深面游离,腓肠肌处的皮瓣部分从腓肠肌的深面游离,通过旋转后与受区缝合。供区处理同上;c)交腿皮瓣(本组2 例)。选好对侧小腿后侧取皮部位,按布样放大15%,并按长宽2∶1比例切取皮瓣,注意蒂部位置,以双腿固定后最为舒适为宜。供区处理同前。缝合包扎后,为保护蒂部,用石膏将双小腿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两腿接触处放棉垫,3周后断蒂。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