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巨头角逐的下一个市场

社区这块“净土”上,商业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来,有几股来头不小的新势力已经将触角伸向了社区:以万科花样年为代表的房地产商,阿里等电商公司,以及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下载论文网   社区新势力   2013年的“双十一”,万科物业借着网购狂欢的节点,推出了第一款针对万科业主的应用程式――“住这儿”。

这款APP不仅可以满足万科业主申请报修、曝光、投诉、表扬等需求,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叫“良商乐”的板块,将万科小区内的所有商家拉上线。

业主们如果对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感到满意,可以在APP上为商家“补血”或“送花”,反之则可以“砍一刀”表示不满。

业主商家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商家未来的客流量,这被万科集团副总裁朱保全诠释为“良商乐”(潜台词是“奸商哭”)。

除了在线上推出“住这儿”,这几年万科在线下社区配套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尝试。

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是,2013年底,万科斥资27亿元入股徽商银行,以更好地为业主提供领先的社区金融服务

万科将所做的社区配套称为“五菜一汤”,其中“五菜”包含食堂、超市、银行、洗衣店、药店五大类与业主生活休憩相关的日常生活服务配套,“一汤”是指“幸福街市”(蔬菜连锁超市)。

在这些布局的基础上,万科通过各个社区商铺和服务项目详尽搜集业主生活开支数据,更通过大数据预测业主的潜在需求,进而调整服务内容和社区商业的业态。

比如,万科物业与华为合作成立了万睿科技有限公司,包括“住这儿”APP在内的一体化科技研发系统在3年前就开始收集数据进行实验探索。

地产商花样年也是布局社区的积极分子。

从2002年起,它旗下的物业管理平台彩生活集团通过收购物业管理公司的方式,扩大在社区的势力范围。

目前,彩生活服务社区有500多个,覆盖约400万人口。

2013年,花样年发起成立了小贷公司,为业主提供金融服务

在线上,彩生活也推出了APP软件,旨在将社区商铺联网,为业主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完成线上支付。

透过花样年董事局主席潘军的描述,彩生活布局社区的思路,同样是以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为关键词。

与地产势力相比,电商平台在社区的布局才刚刚起步。

天猫服务站是阿里在社区O2O领域的先发优势。

2012年10月,阿里旗下的天猫物流事业部推出“天猫社区服务站”,2013年又将之划归到“菜鸟”。

目前,天猫服务站达1.3万个,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便利店、物业公司、猫屋旗下的代理店。

这些代理店主要分布在全国64个城市的社区、校区、CBD和工业园区等。

目前阿里给予自提点的任务主要是包裹代收,但这项业务给自提点带来的收益有限。

万科的幸福驿站是其合作方之一。

最近,万科幸福驿站就规定,每代收一个包裹要向快递公司收取1元钱;如果超过3天未取件,收件人也要按1元/天的标准支付保管费用。

这个规定甫一推出,立刻引发快递公司和一些业主的抱怨。

万科集团副总裁朱保全解释说,收费是出于“公平”的考虑。

在他看来,整个代收包裹服务中,快递公司是获利最大的一方。

万科提供这项服务,本身需要耗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空间成本,而这些成本又不能由所有业主来平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快递要收。

此外,互联网地图服务商也开始关注社区商业热点。

腾讯地图就为微信第三方公众账号提供了一套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为社区街景做定制化开发,比如自行丰富新推出的社区楼盘、商户的室内景功能,也可以自定义社区商户标注。

小生意,大前景   2013年底,万科总裁郁亮率高管及员工在内的200人团队到腾讯总部取经,希望能帮助万科“换一个脑袋”,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的房地产业务。

此前,郁亮曾在内部讲话中坦言:“我们未来的对手可能不是现在所谓的对手,也可能是完全不知道的人在做我们的对手,这一点最让我们抓瞎。

”他强调,“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郁亮的这种危机感并不难理解。

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前景不明,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在考虑转型,下一个十年如何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2014年是万科成立30周年,在去年7月举办的全国媒体见面会上,郁亮首次谈及万科的转型。

他表示,国内房地产业每年的巨额销量不可持续,万科在“第四个十年”一定会遇到行业“天花板”,未来万科将转型为“城市配套服务商”。

在这个新定位下,郁亮认为,万科可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经营垃圾场、养老产业等,这些与万科正在推进的“五菜一汤”社区配套有着共同的宗旨,那就是更好地服务业主

目前万科在全国服务业主近50万户。

万科腾讯取经时,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

万科物业公司现在的收入主要是管理费及二手房租售,但朱保全认为,5年之后,万科物业孵化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独当一面。

郁亮也曾透露,万科有分拆物业管理板块上市的考虑,“长期依靠地产业务补贴物业服务不可行,物业必须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

花样年则在2012年财报中披露,全年利润约为11亿元,来自社区服务平台的利润达5000万元。

潘军的目标是,到2020年,彩生活服务社区将超过10亿平方米,覆盖4000多万人口。

潘军算了一笔账:到那时,假设每人每月的社区消费是2000元,一年就是2.4万元,4000万人一年将消费上万亿元。

“如果能拿到1%的佣金,就是100亿元。

若按天猫模式计算,收3%—5%的佣金,就是300亿元—500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金矿。

潘军说。

2013年8月,花样年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彩生活分拆上市的申请。

有人用“小生意,大前景”来形容与社区居民吃喝拉撒相关的生意,但要从中赚钱并不容易。

社区的“价值模式”会先于社区的“盈利模式”,但这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在做的许多事都只是“可能性”,但社区O2O的明天,确是不可限量的。

正是这种人人无法规避的“小生意”,才足以撼动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

作者系本刊记者。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