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印度经济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际社会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和研究报告,提出印度经济优于中国、短期内可赶上中国。印度官员称,印度几年内将超过中国,成为像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其目标是同美国平起平坐。本文就如何正确看待印度经济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印度经济及其发展具有某些优势:民主体制使经济改革增长的基础扎实、持久;发达的信息技术业;强大成熟的私营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等。落后的农业、改革中的难题则是其经济发展的软肋。中国和印度应该怀着不比高低但求共赢的心态,开展健康的竞争。

关键词:印度经济 发展优势 信息技术 农业 改革

2003年7/8月号美国《外交政策》刊登的《印度能赶上中国吗?》一文,提出了印度优于中国的若干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此之后阐述印度经济的“后劲”、“潜力”、“优势”等的文章多起来。2003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戈得曼·萨克斯研究文件发表,称利用人口学、资本积累模式、生产力增长、人均收入以及当前的动向,预测印度今后30—50年里具有最快增长的潜力,下个50年增长率可保持5%以上,21世纪中叶将降至接近5%,此时,印度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亚洲发展银行一位经济学家则认为,印度经济以它更好的投资效率,将在2020年赶上中国。印度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2003年11月印度财长贾斯万特·辛格说,印度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只要六、七年时间就将超过中国;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印度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2004年1月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说:“如果20世纪属于西方,那么21世纪将属于印度”;短期内印度将成为像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长期的目标则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2003—04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高达8%,其第三季度则为10.4%;经济乐观系数(business optimism)达到新高148.8。④弥漫于印度上空已经多时的经济“感觉良好”,和因大选制造的印度“大放光芒”的气氛更加浓烈。5月,新成立的以国大党为首的联合进步联盟(UPA)政府提出今后十年实现至少年增长7—8%的指标,这是以往历届政府所不敢奢望的。

应该怎么看印度经济,看好什么,软肋在哪儿?本文将作一些分析。

一、看好什么?。

1.民主体制使印度经济改革增长的基础扎实、持久。

印度1991年开始的以市场化和全球化为目标的改革,是在经济长期不振的压力下,也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展开的,应该说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一个民主体制下的多元社会里,人们对于改革可以无所顾忌地表示自己的立场,或支持或反对或抵制,有出自本身的利益,也有意识形态的考虑。在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互相作用和牵制下,改革往往进二、三步,退一、二步。然而,同时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使社会对改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逐渐认同,最后形成合力。印度改革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而是社会的认同和参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虽然慢些,但扎实并易持久。

以公有企业(即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印度公有企业几十年积下的沉疴已入膏盲。1991年改革伊始政府即进行公企撤资(亦称私有化),但不断地遭到反对和抵制,有中央部长的抨击、政府雇员的反对、撤资企业职工的抵制(包括上诉高等法院),进展艰难。1991至2001十个年度撤资金额指标共计6630亿卢比,实际仅完成2613.9亿卢比。然而政府在批评声、反对声,也在建议声中,不断修整撤资政策,撤资企业的选定和操作更合理、透明、规范,对撤资企业的职工的利益更重视。2000年实行包括经营权售让在内的战略性撤资。2002年中央撤资部秘书以详尽的数据与事实说明:(1)撤资对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收入;(2)战略性撤资使国企股权升值;(3)赢利的国企撤资同样值得;(4)纳税人得到的好处;(5)资本市场被激活;(6)撤资企业职工的利益受到保护,收入有所提高。2001和2002两个年度撤资的指标完成一半,而此前的两年均为18%。2004年二、三月间,中央政府成功地在股票市场上连续出售了6家大型公企的部分股票。其中印度石油公司印度天然气公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等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战略性”企业而不能撤资。他们的认购率都在数倍、十几倍以上,政府获得资金1310亿卢比。中央商工业部长称“这6只国有股的公开出售,推动了股市市场向纵深发展,增加了股市上公企股票的价值,从而成为股市的引擎。”。

然而,执政的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在5月大选中出人意外地败北,以国大党为首的联合进步同盟获胜上台执政。新政府在组阁之际宣布对赢利的公企不进行私有化。本来撤资改革就是1991年国大党执政时提出的,当时的财长、改革设计师就是今天新政府的总理曼莫汉·辛格。之所以作上述表态,是因为赢得50席之多的共产党主张赢利的公企不应撤资,并以此作为支持新政府的条件。为了稳固刚成立的政权,新政府不得不这样做。曼莫汉·辛格对印度工业联合会(C11)表示:“政府不会对即使赢利的公企撤资49%设置精神障碍,只要公企仍拥有多数股权并控制经营权。”④可见,这一表态更多是权宜之计。

2.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业给印度带来经济增长,并大大提升印度世界经济中的身价和地位。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推出“大进大出”的计算机政策,促使信息技术业以年增长率30%以上的速度发展。1990年印度又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通过免除出口税和免除5年销售税以及建造通信卫星网络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业的发展。90年代年增长率达到50%左右,终使印度成为软件大国和软件人才库。90年代中期,南方的班加罗尔就被称为印度的硅谷。那里的软件技术人员现在已经发展到15万,超过了美国硅谷10万的规模。而在硅谷,印度人和印裔早已占了30%。在班加罗尔,有1000多家印度人开设的软件公司,200多家外资的信息技术公司,著名的国际大公司IBM、摩托罗拉、Nobel、INTEL、Sysco、Sun、SGI、Apple、Compag,欧洲的西门子、菲利普、SAP,韩国的三星、LG等都在那里开展业务。除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区已经遍及印度37个城市。印度大约有1250家软件出口企业,在300家大字号里,超过170家获得IS09000质量认证。几年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标志软件工程性能成熟的技术评价标准SEI—CMM,全球获得最高的五级资格的共有58家,其中印度占了32家。《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公司中,至少有185家委托印度企业开发软件美国的一项调查就显示80%的美国公司印度作为国外软件来源的首选对象。印度出口的软件60%进入美国,24%进入欧洲2003—以年度,印度软件服务出口增长28%,达到120亿美元,国内软件市场增长11%以上,达74亿美元。印度有1900所信息技术教育机构,每年培养出7—8万名专业人才。2000年软件专业开发员28万,加上程序员共达40万,目前已增加到50多万了。印度还为世界各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印度国家信息教育学院(公司)(NIIT)作为世界20家顶尖软件教育企业之一,在30多个国家开展培训业务。它于1998年进入中国,至今已在25个省建有100多家培训机构,培养了2万多名学生。

近两三年,印度信息技术业正在迅速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从低成本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转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全方位解决方案(full solutions)供应商。他们通过增加软件的关键技术使之更具竞争力,正致力于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技术业大行家。现在,印度信息技术企业除继续承接大量来自国外的一般性软件服务业务如金融、会计、医疗记录、邮政等,更着力从事高端技术产品服务,如计算机体系结构、加密、网络安全、人机界面、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等。全球的信息技术业大亨IBM、Intel、Oracle、微软等正在把越来越多的高端研究与开发工作转到印度。有3种方式与途径:第一,直接转给印度企业做。如最近披露的,2001年印度的Infosys和Satya两大信息技术公司就为微软公司的项目提供高技术的“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s)。第二,交给本公司印度的分公司。如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班加罗尔分公司的900名印度雇员设计了获得225项专利的芯片。Intel公司班加罗尔分公司印度雇员研究开发了服务器和无线芯片的32位微处理机,居世界领先地位。第三,在印度建立开发中心。如美国的BMC Software公司正在印度建立由650名印度人组成的开发中心,专门为其研制生产Magic Solution软件,这一产品在全世界的客户到2005年将增至2万户。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近年在印度如日中天的业务外包业(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业务外包业是指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将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企业去做。印度是他们的首选地。据报道,在《财富》1000家大公司中,有250家把部分业务外包到印度。据高盛公司估计,过去3年来美国公司已将20万份服务业工作岗位从本土转到印度世界著名的大证券商雷曼兄弟公司称该公司外包给印度的维普罗公司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的软件业务将由目前的占其业务量的20%提高到40%。2003年2万名美国人的税收报表是在印度完成后,由电子邮件发回美国。估计2004年此数将达到20万。2003—04年度,印度软件软件服务120亿美元的出口值中,36亿美元是业务外包业的收入。印度业务外包市场虽然遭到了美国、英国的一些抵制,但仍将继续扩展。这是因为把业务外包到印度去做,可以降低成本40—60%,并且由于时间差,业务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进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利润最大化和效益最佳化的驱动下,对业务外包的需求有增无减,并呈“爆炸性”地增加。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协会(Nasscom)和Evalue Serve的合作调研报告认为,2010年美国的工作岗位数与可以得到的就业者之间将短缺560万。估计其中的320万由移民填补,130万将外包到印度等国,还余下的110万有待补充。报告说,美国公司们不管出口工作,还是进口专业人才,看好的是印度这个人才库。如果美国公司不这样做,美国经济会丧失增长机会,美国不会放弃。国际分析公司IDC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全世界业务外包市场到2008年将达到6825亿美元。印度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巨大的市场。

印度信息技术业的雄厚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对于本国经济的含义不可小看。第一,带来经济增长。目前信息技术业占印度国内产值的份额超过3%。2003—04年度它的出口和国内的产值加在一起近200亿美元。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出口额将达到570亿美元,雇佣员工400万。信息技术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7%。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对经济增长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第二,创造就业机会。印度国家软件及服务协会公布,2003—04年度信息技术业新增加了10万份以上的工作,使该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81万。本年度仍将继续这一增幅。第三,吸引海外人才与资金。印度在海外信息技术人员看到国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业务外包业市场巨大,已有2.5万人回国发展,同时也带动其他领域的海外科技人才以及企业家投资家等回印度工作、投资。中央政府新设立的海外印度人事务部部长Jagdish Tytler指出,海外印度人有2300万,约2000万能到印度投资5000至5亿美元。他认为海外印度人回国投资的潜力决不亚于以色列的犹太人和中国的华侨华人。第四,扩大中产阶级队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印度有中产阶层约有2.5亿—3亿人。信息技术业的迅速发展,海外印度人的回归将使这一阶层增多且更富,他们的高消费能力将刺激经济增长。中产阶级庞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第五,加强同美国的联系,提高国际地位。印度信息技术业包括业务外包业的生意主要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美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60%,占劳动力的2/3。服务业尤其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成分。印度美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深入,意味着对美国核心经济的深入。美国当前仍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强大的国家。印度美国世界经济发展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国际地位和身价将大大提高。

3.印度拥有强大成熟的私营企业,他们的活力和竞争力是印度经济活动的支柱。

印度现代工商业产生于殖民地时期,当初他们仿效西方企业、发展现代工商业,基本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形成了一批民族资本的垄断集团。独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公营部门,令其在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私营工商业受到限制。但是在混合经济体制和进口替代方针下,私营企业在“保护国产工业”和“遏制私人资本”的双重政策中,得以保留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也得以延续。90年代,政府推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改革以后,私营资本尤其大私营资本如鱼得水,被压抑多年的潜能迅速释放,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据2003年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称,印度有超过8500万工商业单位,是世界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今天,印度私营部门占了经济的75%以上,并且为合营企业和与外国资本的合作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老牌的资本大集团扩充壮大,如塔塔、比尔拉等。塔塔集团下的塔塔机械和机车公司,90年代后期完全靠自己的技术,开发出名为塔塔—印地卡的小轿车,去年获得向英国陆虎公司4年内供应10万辆的订单。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如信息技术业的维普罗公司、Infosys技术公司、Satya公司,制药业的雷迪实验室(公司)、兰巴辛公司等等。他们不仅是国内现代工业的领军者,而且都已经发展到海外,扬名天下。这两个行业的印度企业已经在海外并购了40多家企业印度企业的性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过去的目标是满足国内的需求,如今在走向世界并赢得相关行业的领先地位。

据亚洲里昂证券公司2000年对全球25个新型市场经济体所作的调查,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印度排名第六,中国仅为第19。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曾对一批亚洲主要公司的领导层的业绩进行调查。调查在12个国家2500名经理人员和专职人员中进行,要求他们对这些公司的领导层作1至7级的评价。结果印度公司的得分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高。中国只有两家公司的得分可以与印度最顶尖的10家公司比高低。所有的印度公司都是私营企业,而中国的公司都有国家背景。

4.市场化程度加大。

印度改革前的几十年,我们称印度为“半管制经济”,指其市场化程度不高。90年代以来,市场化程度加大。除上述私营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外,还表现为政府退出或淡出经济领域,让位于私营部门,或让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存,在市场竞争中求效益求发展。在金融、银行、资本市场方面也向私营部门和外资开放。改革前,国家掌握的银行达90%以上。改革后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进入银行业,2001—2002年度私营银行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7.46%,外国银行占7.3%。公、私、外资三类银行共同经营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势必以国际通行标准以市场原则进行借贷,再加上健全的法制,透明、高效、快速、负责成为宗旨,避免了政府行为。商业银行商业化,不良贷款的比例在10%—20%之间,坏帐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同样资本市场也按市场规则操作,公企、私企、外资(附有一定条件)都可以进入。这几年资本市场繁荣而规范,以美元计,印度2003年股市增长73%,这个业绩在世界名列第五。印度上市公司的管治总得分为6.6,中国的上市公司为4.3分。它们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5.承认差距,努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进入21世纪之际,印度一改以往对中国经济不服气的傲慢,从企业到政府,反复强调要好好向中国学习。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印度在90年代虽然有增加,但直到2000—01年度才23.39亿美元,与中国的四、五百亿美元相差甚远。2000年政府实施外国直接投资“自动批准路线”,即除一小部分属于“否定项目”(指不允许外资涉足的项目)外,外国直接投资只需通知印度储备银行,就可以在30天内进行投资,在下一个30天内,就可以发行股票。免除了过去许多禁止外资的领域和繁复的审批手续。允许更多的领域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达到100%,诸如电子商务、石油冶炼(此前是49%)、电信业、机场修建、旅馆旅游业、发电业等。向私营企业开放的国防工业,外国直接投资也可在相关的私营企业中占股26%。印度在70年代曾建立了几个出口加工区,但是几十年来对经济增长和出口没有起什么作用。从2000年开始印度仿效中国,大力建立旨在发展出口加工业的经济特区。2002—03年度,8个经济特区(包括659个企业)出口了价值21亿美元的商品。还有二十来个特区处于不同的建设阶段。这一势头仍在继续。并且还建立了28个农业出口加工区。

在制造业方面,六十年代后期印度曾为世界第十工业国。但是几十年来,由于坚持发展工业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自给!因此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十分严重。看到中国利用发展出口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并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认识到要学习中国树立将制造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意识。印度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工人,劳动力便宜,各种成本都低。他们在低技术的制造业方面有潜力赶上中国。印度还有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药等强项。轿车的年生产能力已达120万辆。世界15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向印度购买汽车零配件,2005年价值将达15亿美元。印度制药业在数量上居世界第四,价值上名列第十三。印度制造业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印度工业联合会(CH)最近对126个制造业部门作的调查显示,其中26个部门的增长率超过20%,35个在10%—20%之间,49个在0—10%之间,只有19个为负增长。销售的情况不仅在国内“取得成功”,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很好”。在调查的47个部门中,21个出口增长了20%以上,11个在10—20%之间,9个在10%以下。该调查最后断言制造业将在“生产、销售、出口三方面全面增长”。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