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帕罗西治疗社交焦虑症(SAD)的疗效副反应

方法将40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SAD患者入组。

治疗前、后进行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社交恐怖和焦虑问卷(SPIN)及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

结果帕罗西治疗SAD8周末LSAS减分评定临床痊愈10例(25%)、显著进步23例(57.5%)、好转4例(10%)、无效3例(7.5%),显效率82.5%。

结论帕罗西治疗SAD有效,起效快,安全性高。

【关键词】帕罗西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一词最早由Leibowitz(1985)提出。

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后第3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社交焦虑症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的慢性疾病

但是估计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于社交焦虑症(SAD)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病人社会交往中的焦虑情绪。

因此,本研究通过帕罗西治疗SAD的临床开放性研究,了解其对SAD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SAD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DSM—IV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②2周内未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苯二氮卓类、MAOIs类及其他SSRI类药物。

③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怀孕和哺乳期及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08年6月,本院心理科门诊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8~45岁,平均25.6±2.8岁,病程5月~3年。

1.2 方法 ①A组受试者每日晨服帕罗西汀10mg,1周内加至20mg连服8周,不合用其他药物。

疗效评定: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社交恐怖和焦虑问卷(SPIN)。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8周末评定1次,以LSAS及SPIN减分评定药物临床疗效

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50~75%为显著进步;25~50%为好转;25%为无效。

副反应评定: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8周末各测量1次。

④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 ①临床疗效:40例患者均完成8周治疗

以LSAS在8周末减分评定临床痊愈10例(25%)、显著进步23例(57.5%)、好转4例(10%)、无效3例(7.5%),显效率82.5%。

②LSAS、SPIN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2.2 副反应 帕罗西治疗中发生恶心、食欲下降8例,口干15例,头昏5例,便秘3例,性功能障碍4例,出汗2例。

3 讨论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表现为在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并竭力回避,起病年龄在13~24岁,平均20岁左右,25岁以后起病的比较少见。

社交焦虑症状多数发生于儿童期,且是一个慢性的疾病过程,一般不能自我缓解,平均病程20年左右。

近年来,病因学研究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SAD是脑的疾病,许多神经递质,如:NE、5—HT、GABA等参与本组疾病的发病机理。

苯二氮卓类药物对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因需长期维持治疗而产生依赖问题,故不宜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SAD亦有效,但其非选择性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的酪胺效应等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使用。

本研究显示,帕罗西汀对于SAD具有良好的作用,具有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对M1、H1α1受体作用轻微,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在用药第1周末,LSAS、SPIN评分开始下降,用药第2周末焦虑、回避症状明显减轻,LSAS评定用药8周后显效率为82.5%,有效率为93%。

治疗帕罗西汀引起的副反应有恶心、食欲下降、口干、头昏、便秘、性功能障碍、出汗等症状,但程度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并且部分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自行缓解。

临床上可以使用帕罗西治疗SAD。

参考文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