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疼痛患者的观察和心理护理

【关键词】 疼痛

疼痛是机体防御性机能的反应疼痛的性质、程度和特点往往反映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缓急,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院通过对疼痛性质、特点、症状及心理状态的观察分析,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观察

1.1 认真观察疾病疼痛的性质,分析病变所在的部位 如皮肤黏膜处疼痛多呈烧灼痛或刺痛;肌腱、关节疼痛多为钝痛或痉挛性疼痛;实质性脏器痛常常为隐痛或锐痛,空腔脏器疼痛,多为绞痛或伴有放射性疼痛

1.2 观察疾病疼痛的特点,分析与疼痛有关的疾病 如电击样或刀割样头痛,常见于三叉神经痛;上腹部突然刀割样疼痛多见于胃穿孔;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或刺痛,并放射至左肩臂部者,多见于冠心病。

1.3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由于痛阈的个体差异,或生理状态及情绪影响的不同,患者疼痛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剧烈头痛患者常烦躁不安、哭泣和呻吟;也有的借以改变状态和面容来表达;神经官能症者,则与情绪有关。也可能出现与疾病有关的症状,如头痛,伴有喷射性呕吐者,多见于颅内压增高患者;疼痛引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或意识障碍者,多为休克先兆。

2 疼痛患者心理因素

(1)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反映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对相同刺激所得到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即使在一个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是因为,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对疼痛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幼年时的训练、忍耐力的培养、既往的经验、文化修养以及意志、信仰、意识、情绪、性格、环境、年龄、专心和分心等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疼痛刺激的反应。(2)安静、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此外,强烈的信仰及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也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但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均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强疾病引起疼痛程度,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注射时发生疼痛性休克。性格外向较性格内向者更易于表现,对疼痛反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通常认为疼痛疾病的象征,故对痛觉较敏感。而文化程度低者对一般疾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耐受疼痛的能力较强。既往疼痛的经验也非常重要,如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病人,疼痛往往反复发作,患者对此敏感,具有惧怕情绪。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疼痛反应,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趋利避害,根据心理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利患者康复。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