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断陷带及塔河区域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研究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毕业论文网   该区域前中生代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以来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位于额尔古纳中间隆起带与大兴安岭中断陷带塔河过渡带的结合部位。

本区具备上述叙述的主要三个矿床成因类型地质成矿条件,除此之外还会有新的成因类型发现。

成矿地质条件好、成矿潜力巨大。

1.1沉积建造(地层)与成矿关系   工作区内地层单位出露多,面积广,为新生界、中生界、元古界居多,古生界出露少。

元古界地层分布主要在呼中和塔源,中生代的火山岩分布在全区。

工作区一部分矿产赋存在少数地层中和某些地层密切相关,这显示成矿地层的控制明显。

区内赋矿层和矿源层为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倭勒根岩群、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

此外的主要赋矿层有中生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区内大部分的铅锌金属矿点是和火山岩地层相关的。

1.2岩浆岩建造与成矿关系   (1)侵入岩与成矿关系   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岩石类型复杂。

自中元古代―早白垩世侵入岩均有出露。

元古代及前寒武纪侵入岩在西北部及塔源多有分布,中生代侵入岩在东部及东南部多有分布。

区内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有:加里东—期变—辉长岩:和后期侵入的花岗岩脉形成接触交代型铜矿。

华力西中—晚期侵入岩:区域上和银、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比较密切。

印支期—侵入岩:金铜成矿关系和碱性花岗岩小岩株比较密切。

燕山晚期—侵入岩:和金及有色金属成矿有关,矿化多沿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分布(矽卡岩带),表明区内金多金属矿化主要受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控制。

(2)火山岩成矿关系   本工作区和成矿有关的火山岩有:   (1)白音高老期火山岩主要为:中酸性的火山岩,SiO2受火山热液的作用对该组岩石有明显的侵入,形成后期热液绢云母化、硅化、石英脉等蚀变现象,属于有利形成金银矿的围岩类型。

区内塔源二支线―金银矿点、白朗河拉河―铜银矿点及塔源―金银矿点的形成和该期火山岩有关。

(2)光华期火山岩主要为:酸性的火山岩是锌、铅、银矿形成的有利围岩。

该期火山岩控制着碧水铅锌银矿及宏伟北铅锌矿化点的形成。

(3)火山岩控矿条件:工作区发育燕山期火山岩,现在金多金属矿化与此有关,可见潜火山岩控矿与金及多金属矿化密切相伴。

1.3地质构造成矿关系   工作区前寒武纪构造:原始古陆为额尔古纳地块,其主体部分实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变质表壳岩及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杂岩、超基性岩(Pt2∑)组成。

古生代构造格局:石炭纪侵入大规模花岗岩,早加里东陆缘增生体系,海是局部坳陷形成,有碳酸盐岩―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建造。

中生代构造格局:滨太平洋的活动陆缘带,其中北部是近东西向的黑龙江中生代裂谷,由湖泊相、河流相煤碎屑岩组成。

大兴安岭燕山晚期火山岩带,沿大兴安岭主脊分布,呈北北东向地堑式断陷,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成,伴有花岗斑岩及花岗岩的侵入

区内成矿有关的构造有:   (1)断裂构造   本区构造总体为东西向新元古—古元古界基底展布方向,区域性北东向得尔布干深大断裂从区内通过,伴生的北西向、北东向及南北向的断裂发育。

伴随着断裂带活动,从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岩浆断裂带及伴生断裂侵入较强烈。

(2)韧性剪切带   盘古河的中上游韧性剪切带,穿切倭勒根岩和兴华渡口岩群地层;加里东和晋宁期花岗岩体,为金多金属矿液的迁移和富集构造场所,发育金石英脉为岩金的寻找提供线索。

晚古生代的挤压作用形成的塔河糜棱岩化带内发现Au、Fe、Cu、Ni、Mo等矿化及化探异常,东西向糜棱岩带展布属于赋矿构造找矿值得提起注意。

(3)火山构造   潜火山构造是和成矿有关的主要构造

蚀变出现在围岩、潜火山岩接触带,尤其外带的矿化明显,在熔浆上侵对围岩产生了,纵向剪切、侧向推挤造成围岩压扭、张扭破碎、裂隙,不断冷凝收缩的侵位熔浆,内部有用组分及深部含矿溶液在接触带向上运移,接触带的附近破碎围岩中富集、沉淀及成矿

2、区域成矿资源潜力分析   区内燕山期华力西期岩浆侵入强烈。

火山热液型、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是大陆边缘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

碳酸盐岩接触带对于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有利。

斑岩型典型矿床有盘古河铁多金属矿、松合义东山铜钼矿、1248高地铜钼多金属矿、岔路口钼多金属矿

火山热液型典型矿床有西吉诺山铅锌金属矿、碧水铅锌金属矿、塔源金银铜矿、下加勒河铅锌铜矿、偃尾山铜多金属矿

上述两种矿床类型主要为铅锌、铜钼矿种。

碧水、盘古河、塔源铅锌铜矿区均已发现高品位矿体或富矿段,现有勘查程度不高,最大勘探深度只有300米,矿体沿走向、倾向大部分未封闭,而且有众多的物、化探矿致异常未进行验证。

本区找矿空间巨大,矿集区外围的大量物化探异常,未封闭的矿体及300米以下的深度将是今后的找矿方向。

如果加大勘查投入,本区定会有新的找矿突破,资源量会不断的提升。

下嘎来奥伊河和塔源二支线地区分布有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和石炭系新伊根河组大理岩及含碳酸盐火山碎屑岩地层,其附近发育广泛的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在其接触带则有利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

本区典型矿床有塔源二支线铅锌铜矿和下嘎来奥伊河铅锌金属矿,除塔源二支线小范围的0.54km2详查,其外围大部分区域及下嘎来奥伊河地区还仅处在初期的普查阶段。

上述两个矿区均已发现品位较高的主矿体,除详查区勘探深度达到500米,其余只有200—300米,多数已知矿体沿走向、倾向均未控制,找矿潜力甚大,今后找矿方向是矿集区的外围及深部。

本区具备上述叙述的主要三个矿床成因类型地质成矿条件,除此之外还会有新的成因类型发现。

随着勘查工作进一步开展,从已知到未知、以点带面,实现本区域的找矿重大突破是大有希望的。

区内发现的中小矿床和矿点众多,类型多样且有一定潜力。

不完全统计,目前区内已发现成矿意义较大的金、铜、铅、锌、银、钼、铁矿床二十多处。

投入这些矿点的普查评价人力物力不大,需从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的角度分析本区成矿潜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一队)   作者简介   何宝林,男,1961—,高级工程师,现在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一队工作.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