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引发裁员大潮或可避免

2008年11月的一天傍晚,沪上某知名诊所的牙科医生小徐送走他当天的最后一位病人:一位前来洗牙的投行人士。

这天,小徐共为4名来自投行的人洗牙,而在往常,每周前来就诊的投行人士寥寥可数。

小徐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在投资银行工作的人项目减少,往日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投行人士终于得闲打理自己的牙齿。

毕业论文网 /2/view—457737.htm  然而,时间表上的空白,带来的是心理的强烈不安。

随着业内大名鼎鼎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传统获利甚丰的投资银行成为了本轮金融危机的领头羊和重灾区,华尔街受到重创。

各大金融机构通过部门合并、减薪、高管放弃分红、冻结人员招聘、减少公务出差、裁员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节约成本,而其中被多家重量级集团采用的裁员这一方式受到了最为广泛的关注。

在这股裁员大潮中,金融行业人人自危,都在猜测谁将是下一个被裁的员工?   在受影响最大的金融行业,裁员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人们唯一关注的,是裁员的程度,几百?几千?还是上万?10月开始,高盛裁员3200名;11月12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裁员超过2000人。

11月17日,花旗银行宣布了一项全球裁员52000人的计划;另外,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公司10月也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7000人。

在香港,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裁员

渣打银行(香港)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洪丕正曾表示,该行不排除裁员的可能。

11月17日,汇丰银行宣布裁员450人,而之前星展银行全球裁员900人中,大部分也是新加坡及香港员工

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有裁员计划

据悉,中金公司从投行部入手,预计裁员比例达六分之一;高盛高华拟裁减投行员工数;而华泰证券11月初则开始大规模裁减经纪人。

彭博社数据显示,全球披露裁员计划的28家金融企业中,裁员人数占其全体员工总数的3.3%,累计超过8.3万人,而且未来裁员人数还可能继续上升。

在这场金融海啸中,金融机构不得不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员,节约开支、出售资产以求自保。

与此同时,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巴黎指出的,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并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

可以看到,由金融界引发的裁员大潮已开始渗入实体经济

尽管各国陆续颁布上千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但学界对这些政策往往持谨慎乐观态度,加之未来经济状况的不明朗、资金链的紧张,各个企业还是不得不早作打算。

汽车巨头美国通用计划以一次性买断方式裁员7.4万名工会工人,福特的提前退休计划将在美国工厂裁员9000人;全球快递业巨头DHL宣布裁员9500人;欧洲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英国电信则宣称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万名员工;美联社宣布将在明年裁员10%,涉及到400多个工作岗位;eBay也正式宣布裁员10%;网络房地产评估领头羊Zillow、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等也陆续宣布裁员计划……在除金融行业外的所有行业中,汽车、机械、IT、网络、房地产、零售、进出口行业等受灾尤为严重。

国际劳工组织10月做出预测,这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在2009年年底之前或将导致2000万人失业。

而中国也同样不能幸免。

11月初,一份列举了178家裁员企业的名为《大裁员第一波》的名单通过邮件和论坛的方式在国内广为流传。

尽管后来多数“上榜”企业否认裁员,但已被证实的裁员企业仍有不少,并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电力、石油、IT、房地产、航空业等业,覆盖了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开始有人担心,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否会重演,高达25%的失业率的恐怖数字是否会重现。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撰文指出,两场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美国人在危机前都债台高筑。

他写道,上世纪20年代人们向银行借钱购车、买家电,而在过去十年,人们则疯狂举债购房。

这直接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动荡,而与实体经济脱节的金融市场则成了问题的爆发点,金融系统的动荡也正是两次危机的共同表象。

然而,比上世纪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金融衍生品杠杆率的不断提高,美元成为“本位货币”,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相比1929年而言更为广阔,甚至使冰岛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危险。

幸运的是,应对此次危机,各国政府反应较快,并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有力的手段。

在上世纪的大萧条初期,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还在采取抗通胀的手紧财政、货币政策的策略,在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的同时,也使美国经济降入了冰点。

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降幅高达30%,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破产的银行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

直到1933年罗斯福执政,开始进行国家干预,情况才渐渐好转。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本轮金融危机之时,联邦基准利率已经从一年前的5.25%降至1.5%,美联储共向市场注入了上万亿的流动性,尽管有经济学家指出,这笔资金远远不够,但无疑及时的应对措施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有着重大作用。

而在不久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与罗斯福一样同为民主党的奥巴马的当选,也让民众寄予了厚望。

在盎格鲁-萨克逊式的自由经济模式受到挑战的时代,人们热切盼望着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不仅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在西方,社会主义也开始被热捧,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在头版头条宣称:“同志们,我们现在都成了社会主义者。

”   与美国一样,英国、瑞士、德国等国先后动用公币,注资入股本国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和国家财政实力来稳定市场情绪,拯救金融系统,制止金融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进一步扩散。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笑言,欢迎莅临国家资本主义时代。

他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熟识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皇家苏格兰银行,已经统一改名为美利坚合众国银行或大不列颠王国银行

对于经济危机的可能到来,各国政府也有所准备。

芬兰将主要采取减税、扩大基建投资、保持大企业的稳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等举措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荷兰政府推出一项总额达60亿欧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1%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还将动员社会机构协调就业岗位,尽量减少失业;在新加坡,人力部、全国雇主联合会及全国职工总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推出修改后的管理过剩人力资源指导原则,积极鼓励企业在与工会商讨后,先通过其他方式削减营运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而把裁员作为最后的选择。

在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资金救市,并部署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稳定就业的系列举措,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上海市闵行区百家企业企业工会倡议不作经济裁员,至11月17日,已有194家企业响应。

于中国而言,唯一能肯定的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未完全显现。

在欧美,金融的“去杠杆化”渗透到实体经济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而中国处于传导链的末端,仍有一定的时滞。

尽管如此,未来经济走向还是不明朗,有专家指出,明年经济将会低位运行,失业率将创下近几年的新高。

但是,鉴于全球合作,及时应对金融海啸的冲击,在当今时代,失业率会达到大萧条时期的25%绝无可能。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