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在大地震报道中的作为】南方都市报今日报纸

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一直关注每天的网络新闻、电视直播、本地的报纸以及四川当地的报纸

尽管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回过头从5月13日这天起开始看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是怎么报道地震的,发现有很多在其他媒体所没见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内容形式

这些特别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

观念领先一步      5月19日~21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全国报纸都用了黑报头。

而早在5月14日,南都就用了黑色报头,并发表了告读者书《今天让我们在心中为他们降半旗》,正式宣告不再做娱乐,而且义卖报纸

这些做法相比全国其他报纸来说不仅超前了一步,而且他们这种在心中降半旗的象征行动,比真正的降半旗的国家行动超前了一步。

此外,南都在5月13日,还推出了号外与捐助倡议书,在大地震的第二天,一家地震灾区之外的报纸能这样做,难能可贵。

革新报道形式      从5月13日起,南都推出了“滚动报道”栏目,以时间为顺序记录抗震救灾进程。

形式类似网络上的滚动报道

可以说,这是报纸借鉴电视及网络报道形式上的革新。

在此后许多报道中,比如救人的报道,南都也多次采用了用时间来标注事件进程的形式

另外,南都还推出了“灾情档案”栏目,记录每天的灾情数据。

每家报纸都在报这些内容,但他们将这些内容做成了档案

在很多有人物的情节性报道中,他们也采用了档案形式,将人物资料以档案形式列出来。

这种对于时间和档案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将新闻客观性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深度阐发。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媒体应该以这样的责任感去面对重大的历史性事件。

重视网络信源      现在许多传统媒体都很重视网络信源,直接运用网络上的稿件,但大多是用传统的眼光来选择保守的内容,导致很大一部分网上的内容无法成为报纸内容

而南都则充分将人们关注但看上去颇有“政治风险”的内容,经过一番巧妙地处理运用到报纸上来。

譬如对于临沂网友曾经预测出地震的帖子,还有一条5月9日在网上发布的《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的新闻在地震发生后被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四川地震局网站删除,还有地震源是否转移的相关问题等等,南都把它们放到了自己的版面上,附上对相关专家以及官方人员的采访,这样就以多方声音的形式出现,通过客观化的处理方式,消除了政治风险,又传达了人们所关注的内容

采用新技术手段      南都刊发了大量航拍图片,并以专版的形式推出。

其他很多媒体的记者也都上了飞机追踪报道,但大部分记者只看到了射阳的飞机、飞机上的救援人员,以及飞机投送了多少救援物资,运送了多少伤员。

而南都的记者看到的是山间巨大的泥石流,这些泥石流下面是被掩埋的村庄和村庄里的人们,没有救援部队到达,没有被关注。

在这些报道中,新的技术手段向我们展现了被忽略的灾难现场。

置身事内的视角      一些媒体用“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渡过难关”等语言和题目来报道灾区人们和救援人员多么勇敢、后方人们多么富有爱心。

而南都除了大家都在做的这些,还做了什么?比如,“奶粉、纸尿片、妇女用品缺乏”、“伐木场未施救”、“乡村求救信息”、“偏远未救的废墟”、“山村等待的灾民”、“安置点令人心碎的故事”、“百米土下家成冢”、“500万人大迁徙”、“这里的死亡是个秘密”……对于被忽略的地方和被忽略的灾民的真实生存和精神境况,他们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在他们报道后,其他一些媒体也跟着来关注诸如“奶粉、纸尿片、妇女用品缺乏”的信息,但有的仍然没有这方面的声音。

在南都,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灾难和灾民的声音,而不仅仅是抗震救灾和来自外部的“喧嚣”。

媒体,想在灾难面前有所作为,只有置身事内,才是恰当的视角,才有可以令人接受的报道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都市女报编辑)。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