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80例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行传统硬膜外穿刺麻醉试验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

结果:对照组麻醉后15、30 min SBP、DBP低于麻醉前及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SpO2低于麻醉前及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下肢手术ki.cfmr.2017.31.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1—0175—02   局部麻醉是指利用神经传导阻滞的药物,局限于躯体某一部位产生麻醉作用,即人在意识未消失的情况下使身体某一部位失去感觉,以便外科手术顺利进行。

下肢手术中要求下肢整体麻醉,常需要同时阻滞腰丛和骶丛,虽然有安全性大、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术后镇痛作用等优势,但过去实际操作中由于神经定位困难,麻醉效果不能得到保障,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3]。

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广泛应用于下肢手术神经传导阻滞定位[4—6]。

本文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t院收治的80例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

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0例。

对照组行传统硬膜外穿刺麻醉试验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所有患者均无局部麻醉手术禁忌证。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麻醉药品 对照组麻醉药品为0.375%的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试验麻醉药品为0.375%的罗哌卡因。

1.2.2 麻醉方法 (1)传统硬膜外穿刺:以L2—3作为穿刺点,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患者腰椎部位进行硬膜外穿刺,通过穿刺针接触神经而产生的异感觉来定位,注射麻醉药,并根据术中情况追加药物以维持麻醉效果。

(2)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选择:患者取侧卧位,屈髋屈膝。

取脊柱与双侧髂脊最高点连线下3 cm,向患侧旁开5 cm处作为腰丛神经传导阻滞的穿刺点。

将骶髂关节、股骨大转子及骶裂孔三点作标记,前两者连线中点的垂线与后两者连线的交点作为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

神经刺激仪进针深度为4~8 cm,以引起脚趾背曲或足部趾曲作为定位成功的标志。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术后60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

1.4 麻醉效果评价   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疼痛感,不需要任何辅助镇痛、镇静药物为优;术中患者略微感觉疼痛,需加用镇痛、镇静药物缓解为良;术中患者明显感觉疼痛,加用镇痛、镇静药物辅助仍不能改善,需要更换其他麻醉方法的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试验组SBP、DBP均先降低再升高,麻醉后15、30 min对照组SBP、DBP低于麻醉前及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后比较,HR先升高后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比较,对照组麻醉前后SpO2先降低再升高,麻醉后15、30 min SpO2低于麻醉前及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维持时间比较,试验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主要探讨传统硬膜外麻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中,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试验组SBP、DBP值均先降低再升高,麻醉对照组SBP、DBP低于麻醉前和试验组,对照组麻醉前后SPO2先降低再升高,麻醉后SpO2值低于麻醉前和试验组(P参考文献   [1]郑建宇.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J].吉林医学,2015,36(7):1433—1435.   [2]赵东辉.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440—441.   [3]谷永浩,陈晶,齐杰,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及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A):136—138.   [4]胡敬锋,朱剑斌,姜闽英.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J] .广东医学,2016,37(12):1850—1852.   [5]朱贵芹,朱霞,郑闽江,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091—1093.   [6]黄丽间.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72例观察.[J]按摩与健康医学,2014,5(1):89—90.   [7]朱旭,顾正松,冯云天,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0):1008—1011.   [8]吴志林,张小?常?孙宇.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2(1):44—47.   [9]周朴,陈乃招,尧新华,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4,35(13):2075—2077.   [10]毕爱林.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护理体会.[J]?让晒胖幸揭?,2014,33(36):476—474.   [11]钟宝林,黄桂明,李优春.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2):25—27.   [12]吴震,孔明健,乐伟,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81.   (收稿日期:2017—07—19)。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