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摩尔购物中心连锁是必然之路

将来合并搞连锁摩尔购物中心是必然之路,亚洲第一大摩尔开发商—菲律宾SM PRIME集团的SM MALL连锁购物中心是发展方向。

虽然开张半年的台北市“微风广场”购物中心开张之初顾客蜂拥而入,日进账达五六千万元,而且至今进账尚不错,但仍在营业中的台湾第一家购物中心“台茂”却没有那么幸运:去年亏损2.81亿元,亏损幅度比前一年度大增1.7亿元。随着“微风广场”开业,规模为“微风”三倍的京华城(24万平方米)一个月后又开张。此外还有大量新的在建特大型百货公司项目(如新光三越百货第十家连锁店—台南2店购物中心20万平方米、统一集团高岛屋百货台北新店10万平方米、SOGO崇光太平洋百货第九家连锁店—天母店8万平方米、远东百货集团第10、11家连锁店等)也将先后投入使用。台湾舆论惊呼:供过于求的商厦是否会使“台北百货业生死门”出现?。

未来3年:20余座摩尔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将相继开业。

根据台湾方面统计,目前全台湾由工商综合区转型与都市大型购物广场已达50个,而且未来3年内还将有约20余个大型购物中心等着开张,届时台湾摩尔将超过80个。由于台湾景气回春能见度很低,民众消费力大减,已经开张购物中心在不景气下苦苦挨过冬季都是难题。舆论呼吁仍在纸上作业的购物中心应立即下马。

目前坐落在台北人口稠密区有4个大型摩尔购物广场———台茂、大江、微风与京华城,他们能否撑过严冬,成为所有百货业者最关注的目标。

多年来,造就台湾财团前仆后继地砸下巨资兴建购物中心,除了以土地转换成商场、创造可观的现金流量外,最重要的是过去10年台湾综合商品零售业的营业额年成长率大多达两位数,例如景气已显疲软的去年,百货公司营业额成长率居然尚有8.69%,批发店仍达16.93%。但是经济界人士则很悲观:在经济不景气、购物广场供过于求、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百货业的好运是否还在?。

无法让人“停留很久”。

地狭的台湾,购物中心主要挤在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大都会区,其次为基隆、新竹、苗栗与屏东,若以全岛23个县市平均计算,一个县市就拥有2.2个摩尔购物中心,再加上连锁百货公司、批发店的竞争,即使不考虑景气,预估的营业额也得向下修正。

国际上对购物广场的定义为“创造欢乐的休闲购买力”,能“吸引很多人停留很长时间”。如澳大利亚的购物广场还设有游泳池,可以划船或钓鱼的人工湖等。但台湾业者认为,包括计划中的台湾所有购物广场,只能称为“购物中心”,即仍脱离不了百货公司形态。购物者只是购物而已,不能停留很久。当然,业者也都知道要引进电影院、KTV、迪斯科等聚客与延长消费时间,但业者不敢多加投入,集客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业内人士认为,购物中心的设计仍以“卖场为主”,原因是开发商担心失败,有个百货公司先垫底,感觉上才比较心安,因此目前除了微风广场留出大片户外广场外,其余均以室内设施为主,与百货公司的感觉差异不大。

摩尔购物中心难逃合并—连锁命运。

台湾开张或兴建和规划中的摩尔购物中心完全是单打独斗,不像百货公司连锁店,可以共同大批进货降低成本。据闻曾有美国知名购物中心赴台评估,后来又放弃台湾市场,其理由是:“台湾连锁店数无法超过6个,很难达到经济规模”。有人预估,迫于现实,不仅银行要合并,以后连购物中心也得合并走连锁购物中心之路,如同亚洲第一大摩尔开发商—菲律宾SM PRIME集团的SM MALL连锁购物中心是发展方向。

据统计,台湾每人年均所得已超过1万美元,摩尔购物广场的兴建有助于台湾百货零售服务业设备与品质的提升,除了增进就业机会外,更有助于消费者享受平易近人的商品。只是竞争过于白热化,最后发生倒闭,将会陡增社会成本与造成失业问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