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新闻教育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面对不同的社会条件能够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卓越的媒体人才。

本文将以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专业为例,采用实地考察、分析比较、案例搜集等研究方法,浅析我国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存在的教育问题以及改革的路在何方。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融媒体 新闻教育 课程改革 教育理念   一、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崛起,新媒体应运而生。

在媒介环境的发生巨变的当下,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理念正遭受质疑,高校课程安排突显出学科分散,难成体系等问题。

(一)新闻教育专业化与课程设置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对新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将新闻传播史论和报刊广播电视业务奉为教学的核心。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盛世里,类似的教学安排无可厚非。

但面对当下“融媒体”的大趋势,只培养专业技能”合格的学生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对此,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率先尝试课程改革――以2010年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例,本科阶段关于专业必修的课程包括:《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舆论学》、《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媒介批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改革课程除了新专业本身外,增加了文学课程比重,把学生培养的重点分散在专业文学两大领域。

这一尝试避免了过去课程设置偏向新闻传播学科的不足,也弥补了教学体系单一的缺陷。

实际上,课程同质化严重,与语言文科课程交叉较少的问题存在于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之中。

(二)语言文学课程新闻化程度不高   不少高校已意识到上文中所提及的,关于新闻教学缺乏文学课程安排的问题。

如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在其新闻教学课程中逐步增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学科。

然而,改革新闻教育并非只是模式化地加入中文学科,而是要让增设的文学课程“接地气”,将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的实践相融合。

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课程中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在最初的实践中效果并不明显。

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即,虽然安排了类似的文学课程加入新闻教学体系,但大部分老师只是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和大纲,没能把文学通识与新闻实践相结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后期探索的重点。

二、课程改革尝试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   当前国内新闻教育问题,一是缺少搭配语言文学课程的交叉学习,二是文学课程的教学依然缺乏和新闻实践的结合。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变革当下的新闻教育理念,在继承原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学生新闻文学常识的培养

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几年来一直试图革新,促使新闻传播联合语言文学教育,一方面增加专业必修课程中语言文学课程的比重,另   方面和文学课的老师加强沟通,修改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将文学课程内容贯穿于新闻实践。

学生和老师心中根植文学+新闻教育理念,使语言文学课不仅满足于纯粹的语言理论和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讲述,而是强调实践性,老师把文学加入媒介实验,学生媒体学习中合理运用文学

(二)文学课程教学的新闻化尝试   “新闻之内容,几与各种科学无不相关。

”推崇新闻教育改革,即让新闻学生突破新闻的学科限制,而第一步就是将文学课程新闻化。

这里仍以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的课改为例――如在大一年级《现代汉语》课程新闻化建设,为了使学生能在后期写作训练中加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减少新闻报道中“错词”的出现,使学生新闻报道中正确运用修辞,落地广播电视专业的《现代汉语》修改了原有的培养方案。

其一,相比于文学专业课程,减少了对生僻词的释义,弱化了对汉字由来历史的背诵;其二,加大对汉语普通词汇的意义了解,学习各类修辞的使用,鼓励学生运用当堂所学写作短消息新闻稿;其三,增加对方言的理解和?、用,鼓励学生间互相学习各地方言及背后的文化知识;其四,熟悉替代了背诵,不要求新闻专业学生文学专业学生背诵各类释义,但需要熟悉并能掌握运用方法。

当然,文学课程新闻改革并不意味着不注重对文学经典的背诵。

相反,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将典籍背诵写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   到大三学年分别完成《干字文》、《易经系辞》、《道德经》、《幼学琼林》、《文心雕龙》、《大学》的背诵。

这一尝试的目的在于增强新闻学生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爱好,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帮助学生新闻写作时引经据典的能力,更是让学生在经典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此外,《古代文学课程老师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小说里的意境用于电视摄像和剪辑的表达。

如要求学生将“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转为分镜头文本,利用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将无法言传的景别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以来,学生不仅能在文学课堂上接受更多文化的熏陶,更能把文化意境用新闻独特的视角展露出来。

(三)新闻专业课程集约化   除了做好语言文学课程落地新闻专业的课改之外,对于新闻本身的专业建设也需进一步完成集约化的培养目标,即将新闻教学中的实证案例化;推行实践性课程的验证化教学;将细分的学科门类作为辅助化课程,保证培养方案有实战性,层次性,主次分明,目标清晰。

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于2007年开办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网站,并于2010年升级为龙新网,成为校园品牌全媒体

在龙新网“新闻案例库”中集合了不少国内外现实新闻案例,并按照《新闻学概论》课程的章节分类。

对此,该课程的考核也随即发生改变,从过去单独考察理论知识变为考察学生将理论与案例库中的新闻实例相结合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论,让学生在了解案例的同时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

而对于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评论》,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改革从考核机制上入手,推行验证化的教改建设。

过去只用一纸答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在推行改革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考察加入了2篇新闻报道的公开发表;《新闻评论》课程的考核也同样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至少2篇新闻评论的公开发表。

推行新闻教育改革,加强理论学习的案例化和实战性,还需让培养方案显出层次性,重视辅助课程的建设。

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实行大三学年分专业方向的制度,按照专业的不同配置相应的细分课程

广播电视方向,增设《广播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节目文稿写作》等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战演练,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增进对电视文稿的驾驭能力,对广播稿措辞和朗读的能力。

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观影写画外音的能力,利用课下要求学生收听广播并进行广播稿写作的能力。

学生关注更多媒介形态,以便在“融媒体”时代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四)专业知识与业界前沿相融合   推行新闻教育改革,除了课程本身的调整,还需把着眼点放在实践平台的建设上。

西南科大新闻系成立之初,就开办起供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龙新通讯社。

该通讯社与其它校园通讯社存在显著的区别,如学生在参与该媒体时实行强制性,在通讯社内完成的作品计入必修课学分。

龙新通讯社共计分为四个部门――龙新电视、广播、时报、周刊;2013年,携手中国青年报建立西科青梅新媒体平台,一度成为全国十佳校园新媒体

2015年,龙新通讯社同样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由过去一个学生只参加一个媒体到现在每个学生同时参加4个媒体,每学期完成每个媒体相应的作品数量。

此外,龙新通讯社始终实行学生自治化建设,着重强调学生参与,学生带队,老师指导的方针,每个媒体实行老带新的原则,最终由专业老师对学生实习作品进行考评。

而在内容上,规定通讯社的实习作品必须聚焦国内外传媒事件,以此鼓励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更促进学生在四个媒体的实习中积累各个方向的专业能力,?槭视Α叭诿教濉钡男鲁绷髯龊米急浮?   “重理论,搞实践”的改革目标不仅停留在校园里,更体现在学生寒暑假的实习上。

目前,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已与多方媒体建立起联合培养平台,与暑假报社达成实习生招揽计划。

如2014年与绵阳广播电视台建立起文科实践基地,并从此开始招收专业实习生进入电视台实习;2015年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集团建立实践基地,同样在寒暑假吸收专业学生联合培养

而对于已具有相关实习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专业将进一步推送其前往京上广等地实习。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一)改革成果初现   初尝新闻教育改革后,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已逐渐看到效果。

近年来学生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数量急剧增加,专业品牌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达1600余篇。

其中,2012级学生黄星在2015年新京报第二届超级实习生评论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并获得暑期进入新京报评论部实习的机会;2014级学生宋潇、蔡名龙、刘静雯、杨雄等在2016年度红网红辣椒评论发起的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中获得佳绩。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求,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逐步开通专业微博、微信,用于专业品牌拓展、传递媒介声音,公布系内各大事宜。

目前,“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558,已初具规模。

201 3年建立的西科青梅,目前已从APP应用走进微信、QQ空间、微博等媒介渠道,拥有在校生粉丝数量近1万人。

(二)课程融合的现实问题   虽然改革成果已初见端倪,但依然存在着教改阻力。

例如,在推行语言文学课程落地新闻专业时,要做到课程的融合并非易事,如果把文学类的课程交给新闻专业的老师代课,难免存在专业不对口,讲解难以深入的问题。

而中文类的老师虽然讲文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却存在新闻专业知识的短板,难以顺利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学生听起来往往感觉生硬,难有兴趣。

对此,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其一,广泛邀请著名媒体从业者或行业学术领军人物前往学校讲座,弥补学生认知空白,帮助学生从“尖端”人物手中学到经验。

例如,为开拓学生眼界,更多了解国外新闻教育理念,西南科大广播电视新闻系曾邀请英国斯特灵大学研究员为学生分享英国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现状,并鼓励学生留学深造;除学术讲座外,西南科大新闻系也不定期邀请媒体从业者来校讲座。

过去几年相继邀请过“新华每日电讯”黄冠老师、新华社驻外摄影记者张?杰、《经济半小时》节目编导刘朝辉等为学生分享从业经验,分析业界动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走出校园,提前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其二,加大新闻类教师与文学类教师的沟通,双方互相交流学习,以自己的专业学术能力弥补对方存在的短板,共同完善培养方案,争取把文学课程落地新闻,把新闻课程引入文学专业,实现双边的互利共赢。

对此,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已确定与学院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两大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加强双方教学业务的沟通,以座谈的形式分享各自专业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内容,最终将两大内容结合在一起。

同时,方案要求三个专业的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教学汇报,探讨双方课程融合的阻力,以求共同解决。

其三,引入新鲜血液,吸收更多符合具有传播学与文学双背景的老师进入教育体系,弥补目前教师队伍中的角色缺失。

在联合教学的培养基础上,除了要求双方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融合外,还需及时补充新思想,新文化,引入具有双学位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及早适应课程融合的改革,另一方也能为学生带来新的思维模式,避免过去重复式教学。

四、结语   面对大的时代浪潮,新闻教育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改革的成果已初见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的尝试亦有得有失,“得”在认清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到文学课程新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入业界前沿的必要性;“失”在教师工作压力增加,融合阻力重重等方面,换言之,如何进缓解老师的工作压力、实习两门学科的自然对接、保证专业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成为目前新闻教育最值得思考的几点。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拓展新闻学子的眼界,加强学生新闻专业能力的训练和语言文学常识的积累仍然是试行改革不变的初衷,为社会选拔出符合媒体行业需求的新闻人才依然是各大高校不变的宗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