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法精要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年逾百岁的老医家。

关于他的寿命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101岁,一说是172岁。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从10岁开始以整整十年的时间刻苦攻读医书、钻研医学,20岁时开始给亲朋邻里治病,本人的病通过自疗而愈。

50岁时,孙思邈在切脉诊候、采药制丹等方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太宗即位,孙思邈应诏至京师,是时已是百岁老人,犹保持少壮的脸容,令太宗喟然赞叹。

他的两部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方大成,为中国最早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两部书都是他的晚年著作。

千金要方》是他70岁时编写的。

千金翼方》是又过30年后在他100多岁时写成的,书名取自“人命至贵,有重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翼”就是辅翼的意思,用以补充前书的不足。

孙思邈晚年著书,既说明孙思邈养生有道,至百岁仍精力充沛,如处于常人的青壮时代,也说明他的经验都是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加以检验并总结的。

他的养生实践,使自己体弱多病之躯成为健康长寿之体,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承担了普救众生的重任。

因此,他的经验最令人信服,最具有学习和效仿的意义。

孙思邈养生观,概括其大要为十个方面,“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在这十方面的基础上,我们再可摄取其精要为三个方面。

一是养生首重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

孙思邈本人之所以克享遐龄,与其“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淡泊名利,“不肯低头拾卿相,誓愿普度众生灵”的品行,有很大关系。

二是强调“啬神”、“爱气”、“养形”。

其中心是一个“啬”字,渗透、涉及方方面面。

他倡导12个“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字,反对12个“多”(即与少相反)字,防止6个“久”(久立、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字,提出10个“莫”(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字,要求做到26个“无”(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又当爱情,每有诵念,无令耳闻。

又老人之道,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

养老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无喜怒,无极视,无极听,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吁嗟,无叫唤,无吟讫,无歌啸,无泣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接对宾客,无预局席,无饮兴)。

三是提出许多食养主张。

他认为“安身之本必姿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不欲杂”、“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做到“饱中饥,饥中饱”。

孙氏还十分重视“食治”,认为“食能排百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强调食物对养身和治病的重要作用。

他的《千金方》总结和收集了许多食养方剂。

孙思邈的所有养生经验可归纳为一点,就是“焚膏用小炷”,“灯用小火”,贵在一个“啬”字。

所谓“啬”就是吝啬小气,就是不大手大脚,就是爱惜自己的精、气、神,不轻易浪费,若可以用三分精力完成的事就不用七分,更不会用八分和十分,若用之过量就是浪费

孙思邈之所以强调坚持一个“啬”字,是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有限,不可浪费,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它的消耗。

人的精力有限,若做任何事情都十分卖命用足十分精力,滥用精气神,那么当真正需要你以全副精力投入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会功亏一篑。

“啬”与“中节”相辅相成,“中节就是讲究一个“度”字,要求适度,适可而止。

“啬”的反面,就是毫无节制,胡乱支出,甚至视生命为儿戏。

如果精力透支久了,必会耗伤生命,重则天殇折寿。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