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艺术与挖掘新闻|新闻采访提问的技巧与艺术

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对新闻价值的挖掘。

但是一直以来,很多记者忽视了对被采访对象提问,忽视了对提问技巧的研究。

西方记者相比,中国记者提问水平普遍较低。

这从近年来举行的越来越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可以让人明显地感觉到。

记者招待会记者获得重大新闻的理想渠道,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场所之一。

一次记者招待会的好坏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记者提问水平,二是发言人回答问题的水平。

只有高水平的提问,才能展示回答者的风采。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记者往往新闻敏感性很强,提问的技巧很高。

西方记者记者招待会上显示的职业精神和提问艺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

我们有些记者提问的时候,生怕被采访对象不了解新闻背景,或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一个劲地做背景陈述,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把被采访人弄得云天雾地,不知如何回答

西方记者往往不转弯抹角兜圈子,有什么问题痛快地把它提出来。

这种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方式,使记者在有效的时间里挖掘到的新闻价值大大提高。

比如,在2003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当选为新一任国务院总理。

德新社的记者提问既直截了当,又言简意赅。

他的问题是:“朱�基当选总理的时候,他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他比起来,你觉得你的工作风格会怎么样?”   而温家宝总理对这个问题回答也简洁明了,非常到位。

温总理说他非常敬佩朱�基总理,“他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

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

我当选以后,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记者提问,给了温家宝总理表明自己决心的机会,也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温总理直爽的个性和干练的作风。

像德新社记者的这种提问,一下子就让被采访对象明白了记者的意图,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这个新闻的兴趣和关注度。

小处着眼,挖掘新闻价值。

西方媒体在长期的新闻竞争中已经学会了以受众为中心,因此他们的提问没有空话、套话和虚话,而是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从微观角度出发,使重大新闻在细小的新闻点上具体化,从而加深公众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2004年的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就台湾“公投”向温家宝总理提问:“您上次访问美国期间,布什总统明确表示反对台湾举行公投,这与美国政府以往政策稍有不同。

请问您在访美期间向布什总统说了些什么,让美国改变了政策?您拿什么吓唬了美国?为什么您认为美国或其他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明确阐述立场对中国很重要?”   这个问题要是宏观来问就是中国对美国反对台湾公投有什么评价或看法,这是很多记者经常提问的方式,但这样提问往往是大而空,不能激发被采访对象做具体的思考,而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抓住了一些细节:您在访美的时候对布什总统说了些什么?您拿什么吓唬了美国?这样重大新闻就有了细节的落脚点,就容易让重大新闻与被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使问题回答也变得生动起来。

这样,记者从小处着眼,甚至是和采访人的个人经历或感受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引起被采访人的兴趣,而这样一来被采访人的回答往往会更具体、更生活化、更简单易懂,据此写出的报道自然而然也就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其传播效果也不言而喻。

寻找软肋,直逼新闻本源。

在我们日常的采访中还要学会一点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随时调整采访思路,寻找被采访对象的软肋,让他防不胜防,不自觉地在采访过程中露出马脚,不给被采访对象留下可以回避矛盾、回避问题的机会,并由此找到有价值的新闻

在国家级的记者招待会上,招待会的内容往往和国际关系、外交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记者经常在我国的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和外交上的焦点问题发起进攻,给发言人抛来政治炸弹。

而且他们在提问的时候,选择的词汇往往尖刻犀利,有时甚至还有意用激将法和言语歧义来加深发言人问题的敏感度,迫使发言人不得不做出回答

逆向追问,寻求独家角度。

虽然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有时新闻事实被很多枝节问题甚至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所遮蔽,这时就需要记者具有准确的判断力,舍去次要矛盾抓主要问题

这时记者采访往往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记者总想从被采访对象的话语中去寻找公众感兴趣的新闻,而被采访对象往往是想通过记者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时就需要记者有判断力,能在采访中始终积极思考,寻找被采访对象企图掩盖的新闻事实,最终找到新闻的本源,找到为广大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逆向的追问甚至是带有怀疑的提问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我们说做记者的应该要有怀疑精神,对别人提供的新闻信息要问一个为什么,并经常进行逆向思维。

新闻信息进行反向追问,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

即使新闻信息真如被采访对象提供的那样,通过反向追问也可以刺激被采访对象,迫使其直面问题,介绍清楚新闻来源,从而加深记者和公众对发布会内容的理解。

跟踪追击,闯进新闻的幕后。

记者招待会发言人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过程,因此发言人回答很难做到天衣无缝,这就给记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在回答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就要跟踪追击,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刻内涵。

西方新闻业的激烈竞争,让西方记者在参加记者招待会之前就做了很多前期采访,因此他们能够根据发言人回答,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所在,从而调整原有的提问思路,沿着发言人留下的小道闯进新闻事件的幕后。

这对于我们的记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特别是记者在做批评性报道的时候可以借鉴这种手法:跟踪追击,对新闻事实做深度解剖。

一是从被采访对象回答中寻找“矛盾”,二是围绕一个重要节点不舍不弃,深挖到底。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关于非典的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向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提问:“我们知道在中国,因为疫情有两位高官被撤职,一位是卫生部部长,另一位是北京市原市长。

我想问,在此之后会不会还有进一步的行动来调查到底有谁参与了掩盖事实真相的行动?以及如何向国际社会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并向国际社会进行道歉呢?”这个跟踪追击问题是一个重磅炸弹,牵涉敏感的政治问题,但这个问题恰恰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王歧山回答说:“不愧为纽约时报(的记者),问题就是尖锐,可是时间和对象选得不太对。

说实话,我来(北京)才10天,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疫情的事情。

至于政治上的责任和原因的问题,这不是我担心的。

但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中央和国务院,对这方面是不含糊的。

在不久的将来,在抗非典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在总结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谈及这个问题

到那时候请纽约时报的先生可以把这个问题再重复。

”   虽然王岐山在这里智慧地绕过了这个陷阱,但是我们不能不说纽约时报这位记者提问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施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