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是未来财富管理行业方向

鼓励良性合作,能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能保护投资者利益 下载论文网 /3/view—12946129.htm  截至2016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已经达到126万亿元

为他们服务的主流财富管理机构主要有六类,其中银行理财余额达到29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0.22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经达到13.39万亿元,券商资管17.58万亿元公募公募专户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26.14万亿元私募基金10.24万亿元

但是在行业壮大的同时,资管产品琳琅满目但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也在降低高净值投资人的体验。

笔者认为,未来财富管理正确的趋势应是“合作”而非相互“碾压”。

纷繁复杂的资管局面   各类机构在过去十年里曾各领风骚,2007年大牛市里,擅长权益类投资公募基金迅速扩张,所占市值一度占据A股的25.7%;2009年起,信托因为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也连续多年快速膨胀,连续四年增速超过50%;而银行理财因为其保本收益自2014年起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

即使是2007年才开始大发展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在2008年凭借正收益引发高净值人群的关注;截至2017年2月底,已经以2.7万亿元的规模成为不可忽视的品种,如果加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规模可达到11万亿元,成为妥妥的主流品种。

但是近年来,财富管理行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各领风骚的局面越来越难看到(除了银行理财一家独大)。

这主要是因为混业经营的趋势使得各类机构的业务范围在趋同。

例如私募证券和股权投资业务,除了私募基金可做,公募基金专户、公募基金子公司、信托和券商资管都可以做。

再比如公募业务,除了公募基金可做,目前保险、券商资管及其子公司和私募基金都可以申请公募牌照。

这意味着,对行业中的资产管理机构而言,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

投资人而言,则面临着投资品种繁多但同质化严重、从而导致选择困难的局面。

比如固定收益类产品,不仅有银行理财和信托集合计划中的固收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有公募货基和分级A,有保险万能险、分红险等等,甚至还有2015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等等。

这导致了恶性竞争,此前基金子公司、信托和券商资管在通道费用的价格战上打得不可开交、甚至低到万分之三,就是恶性竞争的结果。

在这样的局面下,资产管理机构投资人如何自处? 合作而非互相碾压   展望未来,资管机构各有优势,更适合合作而非恶性竞争

经过多年的分业发展,各类资管机构各有短板和长处,这不是短期可以拉平的。

银行为例,长期以来,银行和保险机构擅长固定收益投资,风险控制体系的优势在于信贷。

由分业向混业转型的过程中,权益类投资(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团队的建立和风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银行投贷联动试点仅批了10家,监管层“暂不考虑第二批”,而且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非自有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监管层的顾虑。

保险公司同样如此。

进一步来看,银行、保险这种负债端庞大的机构,其资管资金体量太大,如果设立全产品线,并且悉数自建团队,需要建设庞大的团队,成本上并不现实。

近两年来,来自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委外投资”大潮,恰恰是人才队伍缺失的无奈体现和必然选择。

而有的机构投资端的比较优势则非常明显,例如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2012年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连合法身份都没有,只能以借助信托通道发产品的方式生存,可以说在资金端没有优势,因此只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千方百?地建设投资队伍和提升投资能力上。

这样一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反而有“三合一”的比较优势――良好的投资能力、灵活的机制、超强的专注力。

以星石为例,自从2007年成立十年来,所有产品都采用同一个策略。

管理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5亿元到如今的超百亿,资金规模在不断变大,要在单一策略上给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还不错的投资体验并不容易,星石配备了近50人的投研团队,又靠自主培养和合伙人激励机制来保证团队稳定。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这么做的并非星石一家,目前有不少同行专注于单类策略、走精品路线,并为之配置比较多的投研资源和制度。

这在银行保险则很难做到,所以这也是合作的空间所在。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底,证券投资私募基金7781家,管理规模过百亿的有23家,其中至少7家以上都是策略单一、在细分领域做到了龙头的私募基金

混业经营下,资管机构可以“自产”,但不能放弃“外采”。

相互合作有助于取长补短,为高净值人群提供更优质产品。

更何况,高净值客户也是稀缺资源,他们被很多服务机构围绕,要争取到他们必须是依靠更优质的产品,而不是全面的产品线。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银行、保险、公募专户、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之间,也可以存在他们和私募股权基金信托之间,毕竟私募股权基金在一级市场、信托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投资已经有多年的经验,可以为这些机构提供良好的长期限的权益类和固收产品。

总之,未来产业链式的合作,对于投资人来说,福祉更大。

因为同质化多样化下,信息不对称更明显,选择难度加大,但是合作带来的是优质产品。

而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后者才能赢取客户。

未来资管机构之间的正确发展方向,不应该是相互碾压,而应该是合作共赢。

合作趋势获认可   从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市场所认可的。

私募行业,一些风控合规较好、业绩常青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早已与信托公募专户、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等广泛开展了合作,以投资顾问方式参与到这些机构的投资管理中。

截至2017年3月29日,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已经有6979只产品采用投资顾问管理的方式发行,这是市场自发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私募投资能力已经得到资管行业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银行愈发认同这一点。

在近期与银行的接触中,我们发现,部分银行在委外投资的存量调整上,越来越倾向于与优秀的证券投资基金合作,因为在利率上行的环境下,资金成本难以下降,必须通过与专业优秀、擅长投资机构合作,才可以保持稳定的良好收益;还有的银行总行层面也开始给分行下放权力允许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白名单,既可以减少总行在合作审批上的繁冗流程,还可以让这一合作更加个性化、更紧随市场趋势,可以说,是银行私募合作模式的“升级版本”。

合作共赢的趋势,也在上层建筑层面得到认可。

全国“两会”期间,“一行三会”多位领导表态,大资管产品统一监管的政策已经得到监管层认可。

监管统一是混业经营的升级和完善,是在鼓励资管机构之间良性合作

所谓良性合作,是指禀赋之间的合理配合。

这种禀赋不是政策资源禀赋,那会导致监管套利。

鼓励良性合作,能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能保护投资者利益。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政策鼓励投资端业务外包、规范合作

随着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趋势,高净值人群将真正迎来财富管理服务的“春天”。

(作者为星石投资总经理,编辑:王东)。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