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市区社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我对市区的社区建设进行了关注和调研,成绩可喜,问题可忧。

关键词:社区建设;问题与思考

一、我市社区概况。

我市下辖4区6县(市),232个社区居委会,郊区:41个社区居委会,向阳区:64个社区居委会,前进区:40个社区居委会,东风区:34个社区居委会,富锦市:13个社区居委会,同江市:16个社区居委会,桦川县:4个社区居委会,抚远县:6个社区居委会,桦南县:10个社区居委会,汤原县:4个社区居委会。市区179个共有个社区。几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围绕“打基础、抓示范、搞推进、建平台”这一总体思路,坚持做到了一手抓调研,一手抓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越跨式前进,社区资源得到了整合,社区关系得到了改善,社区功能得到了优化,社区功效日益显现。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3年社区居委会竞聘上岗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文化程度达到了高中以上,党员占社区干部总数的36%,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

(二)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全市目前已达到“十有”的社区为45个(电话、电视、VCD,文件柜、办公桌椅、图书、规范台帐、工作显示板)占25.1%。拥有办公用房社区为113个占总数的63.1%。拥有电脑等办公设备的社区为80个,占45%。社区上了微机后,包括社区居民的户卡、低保户、计划生育等情况的相关材料都可以录入网上,大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小区居民查询。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

我市社区服务工作,起初是以便民利民为主要内容,以志愿的、无偿服务为主要形式。这期间,军民共建、企民共建、警民共建、军企民共建等社区服务发展模式和便民利民“十不出委”等经验为全省首创;在省发展服务业推进再就业哈尔滨现场会精神推动下,我市社区服务工作转入到以发展社区服务推进再就业为中心的工作轨道上来。通过中介、信息、家政服务、社会保障、康复医疗等项服务和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活动,实际安置就业17.743人,社区服务自身吸纳就业754人,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我市社区服务工作由单一的、局部的格局转入到统一的全方位的发展方向上来,社区服务的触角,涉及到了社区的各个方面。具体工作内容是: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保障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

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

第二,社区居民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很多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习惯找单位,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区服务有待深入。

我市城市社区服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

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

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

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1、提高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

2、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

3、加强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关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

一是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三是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

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区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四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

0 次访问